根據學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安排,
黨委書記孫堯東首先代表學校向大家祝賀教師節,祝大家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生活幸福。他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希望通過擴大研討會參加人范圍的方式,落實開門整風要求,接受“兩委”委員和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的監督,對組織好處級領導班子的專題學習起到示范作用。他希望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深入學習思考,自覺上升到理性;深入查擺問題,勇于剖析自我;深入落實整改,讓黨員和師生員工滿意。
與會校領導重點圍繞“黨的群眾路線如何在學校貫徹執行”和“‘四風’在學校的主要表現”兩個問題發言。
黨委書記孫堯東提出,高校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民主辦學、依法治校,必須堅持以優良的作風凝聚人心、促進發展。他認為“四風”在我校的主要表現是:辦學過程中的行政化傾向,一些干部的官僚化傾向,辦學成本較高和浪費現象并存,改善民生工作做的不夠,機關干部的作風建設和紀律性需要加強,少數干部遵紀守法意識不強等。
校長譚向勇分析了不同歷史背景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大影響,分析了目前黨員隊伍的結構。他指出,在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變革的情況下,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們黨代表什么群體的問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可以解決因各種原因造成的黨群干群關系隔閡問題,緩和社會矛盾。他認為目前學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還存在,深入調查研究之風還未形成,管理工作也存在不少問題。教育實踐活動既要把“四風”問題解決好,也要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最終讓師生員工滿意。
黨委副書記盧思鋒認為,強化黨的群眾路線是生命線的意識非常重要。當前群眾利益呈多元化趨勢,黨應該有效平衡,干部也應該增強危機感和服務意識。學校網絡報道校領導活動的信息、照片還是太多;一些工作存在“一刀切”問題;由于一些領導干部管得不嚴加上年輕同志缺乏院系工作經歷,機關作風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學校對師生員工的組織、宣傳、引導很不夠;領導干部聯系師生員工不深入、不普遍。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張德玉分析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差異。他認為高校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師生員工辦學,并制度化、規范化。他認為學校領導班子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有欠缺;一些干部對上對下負責的關系處理的不好;一些工作抓落實抓成效不夠;關注民生解決實際問題不夠;黨的工作也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
副校長孫寶國認為高校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并不難,也就是領導干部要做到時刻把群眾利益、學校利益放在心上,始終堅持“我們應當相信群眾,我們應當相信黨”。
副校長謝志華談了參加延安干部學院和北京市委黨校培訓的體會,他認為群眾路線的本質就是權力要掌握在群眾手里。大學是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平臺,師生是大學運轉的基礎,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但現在行政化趨勢太嚴重,師生很被動,作用沒有發揮出來。他認為高校形式主義的核心是攀大求全、迷失方向,不在特色、質量上下功夫;享樂主義的核心是不思改革進取,就事論事,缺乏戰略性、系統性思考,不負責任,凡事能推就推。
副校長李朝鮮認為官僚主義是“四風”的核心,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是其在工作上、生活上的表現。形式主義要不得但沒有形式也不行,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官僚主義要防止但也要增強領導意識,既要服務群眾又不能遷就不合理的要求;享樂主義不提倡但也要做到關注和解決民生一刻不放松;奢靡之風要杜絕,但黨員和黨員干部也有通過誠實勞動、合法收入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
副校長張耘認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目的在實踐,要提高干部服務群眾的能力。提高能力最重要的是堅持學習、勇于實踐,領導干部要把學習作為一生的追求,要堅定理想信念,掌握教育規律,把工作的著眼點放在打基礎、利長遠上。
副校長方德英認為領導干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要解決思想層面和工作層面兩個問題,前者更重要。要重視解決信仰問題,信仰缺失就會迷失方向、行為失范。大學不是行政機關,不應該有“官”,也不應該有“僚”,但目前“官本位”和“官氣”還存在。
市教委副主任葉茂林、市委教育實踐活動聯絡三組副組長鄭和敏、市委第31督導組副組長張楠在講話中一致認為,學校領導班子專題研討會準備很充分,主題和重點突出,發言中思考較深,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擴大了參加人員范圍,黨政領導班子負責人帶了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