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在阜成路校區召開了開放課題和內設課題專家評審會。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中國貿促會等5位校外專家,基地首席專家、副校長謝志華教授,科技處處長張曉堂教授參加了評審會,會議由基地主任、經濟學院院長徐丹丹教授主持。
謝志華副校長致辭,對前來參加評審的各位在流通領域頗有造詣的專家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并就基地的驗收、課題的申報、研究成果等進行了簡短的交流。
張曉堂處長介紹了幾年來學校給予基地配套資金和各項活動支持的情況;經濟學院副院長郭馨梅教授介紹了本年度基地課題的選題來源、招投標活動的開展、研究成果的標注要求、匿名評審的原則等內容。
今年開放課題和內設課題主要圍繞“超大城市現代流通體系構建研究”“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的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疏解空間的合理利用與業態轉型升級”等開展研究。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東財經大學、河北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8所高校的教師進行了開放課題的申報,來自校內商學院、經濟學院的14位老師遞交了內設課題的申報書。
經過評審,專家一致同意對8個開放課題和14個內設課題給予立項,其中,開放課題立1項為重點項目、5項為一般項目、2項為培育項目;內設課題立3項為重點項目、8項為一般項目、3項為培育項目。
專家指出,開放課題的選題非常契合北京市社科基金選題重點指引的方向,與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的研究領域保持一致,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選題集中度較高,少數選題能做到“小題大做,框架合理,內容豐富,方法得當”。內設課題的選題緊密結合三大熱點,即生鮮農產品流通、中高端消費、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是生鮮農產品流通選題數量多,角度各有差異,體現了學科對其研究的重視程度,同時,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又能做到百花齊放,研究成果豐碩,對基地的學術支撐作用十分明顯。不足之處是部分選題題目太大,研究方法設計缺乏新意,定量研究方法不夠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