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國教育報》微信版刊發文章《2015年,祝你做個幸福的老師》,與廣大教育工作者一同探討如何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現將文章轉載如下(文章略有刪減):
告別2014,迎來2015;
站在這個辭舊迎新的節點上,你在想著什么?
你是不是想著,2014我過得幸福嗎?2015年,我應該怎么過得更加幸福一點。
幸福在哪里?幸福在甜蜜的心間,幸福在勤勞的手邊,幸福在師生同樂的笑聲中,幸福在滿滿付出滿滿收獲的汗水中……
今天,小編把幸福的密碼送給每個老師。2015年,祝你做個幸福的老師。
熱愛教育,熱愛生活,這是教師幸福的起點
或許,繁雜的工作根本就讓你無暇思考幸福與否。在偶然閃過的瞬間,你會略帶傷感地自問:生活在哪里?我又在哪里?低頭走路的我,拿什么面對每天的霧靄、陽光和孩子時有困惑的臉?
我們一起聽一個域外的故事。31歲的美國數學教師肯特每年都會親近大自然,在過去數年間,他深入大自然近距離記錄了約19公里的門登豪爾冰川下冰穴里連續消融和結凍的奇觀,并繪制它們日益變化的過程。
肯特有著自己的興趣和業余生活的焦點。冰川下洞穴美景舒緩了他的壓力,激發了他的靈感。一個可能和你我同樣倦怠的肯特走出去,一個充滿活力的肯特從冰穴里回來,站在學生面前。而且,不只是活力,還有閱歷、視野、對生命更深沉的體悟與理解。這些生活的印記,不僅豐富教師的人生,也會變成滋養學生的雨露。
跳出單調、庸常的生活,敢于改變自己,給自己生命更多驚喜,從生活中積淀教育的智慧與財富,你才可能獲得更為幸福的職業生涯,更有底氣把這種驚喜帶給學生。很難想象,一個個人生活失敗的教師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教育生涯。懂得追求生活詩意與幸福的教師,才能給學生充滿希望的未來。
或許你會問,我們這么忙,時間從哪兒找?
時間是從熱愛開始變得充裕的。不要給自己太多借口,你的時間和生活由你決定。“長三角”名校長、杭州安吉路良渚實驗學校校長駱玲芳,一人管3所學校時也不忘去野外探險,在曠野的徒步中清空自己的頭腦。她說,路上是她思考教育最好的時間。她還是一個茶藝師,每到春天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從大地而來的茶香。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這里,有生活的激情,有教育的樂趣。一切都在教育之外,一切又在教育之中。幸福的個人生活與教育生活的幸福水乳交融。我們在生活中思考著、示范著我們的教育觀念,在教育中尋找著、實踐著我們幸福的職業生活。
熱愛教育,熱愛生活,這是教師幸福的起點。
游刃有余與學生共同成長,這是教師幸福的動力
對幸福的不同理解,使得每位教師感受到的幸福都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只滿足于照本宣科,對于教書育人的專業,不想也不愿有所建樹,那么,你便很難在工作中感受到持久的幸福。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教書,育人,教師不僅要做“經師”,更要做“人師”。相信步入教壇之時,你也曾鞭策自己,不僅要學高為師,更要身正為范。
然而,時移世易,今天教育所面臨的社會大環境,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復雜。社會轉型期階層的分化,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學生主體意識的日益增強,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給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這個時代,做“經師”或者為“人師”,已經完全超越教師以往所有經驗的總和。
從長遠來看,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仍然充滿著光明的前景,但師生教與學的方式已然發生重大變化。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模式將會很快遭到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互動、相互切磋的教學模式,師生將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共同找到創新的鑰匙。在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學習者,是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互動中引領、啟發學生將成為教師的重要任務。
與此同時,在這樣一個紛繁蕪雜的時代,“教書”和“育人”的職責咬合得又是如此緊密,“為人師表,立德樹人”實際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分量。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可愛之處,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需要關心。只有愛,才能讓心靈影響心靈,靈魂喚醒靈魂;只有愛,才能真正呵護學生的成長。
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個性特質各不相同,你要通過悉心體察,在千差萬別中,發現并研究每個學生的獨特性,然后加以尊重、關心、教育。
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心弦。你只有將自己的心弦,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才有可能與孩子的心產生共鳴。
在這個變化了的時代,你能游刃有余與學生共同成長,這就是幸福的源泉。
對職業的認可,這是教師幸福的鑰匙
教師與學生在一起,是一份讓人年輕的職業。與學生在一起,是幸福的。
陶行知說,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業,有大快樂。教師的崗位很平凡,但教師又是干大事的。開啟民智,傳播道義,延續文脈,培養人才,做這樣的大事,能不感到快樂和幸福嗎?
“壯鄉活雷鋒”韋造祥看到村里學校沒教師愿意教,辭去村支書不干,甘愿當孩子王,有人說他吃錯藥,問他圖什么,韋造祥卻說:“不圖錢、不圖官,就圖我們的下一代有文化、有知識。”教師的幸福就蘊含在對這份職業價值的認可,以及這種價值的實現過程中。
學生是教師職業認同的基礎。為人師者,看到學生“天天長大來,從沒有知識,變為有知識”,猶如看到花草萌芽、果木生枝,從中能夠體驗到職業的價值和成就學生的快樂。
教師還是智慧的追求者。四川宜賓特級教師陳亞梅30多年已與講臺“融為一體”,是什么讓她如此執著?她說:“是當教師的快樂,跟學生在一起的快樂,不斷學習、研究的快樂。”
學習、研究、反思和創新,正是教師職業的魅力所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愛上閱讀,注重學習新知;一日三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關注教育問題,潛心研究鉆研,你就能擺脫教師低水平重復勞動所帶來的枯燥乏味感,在創新求索之中,體驗到研究樂趣和幸福,收獲職業成長。
發現職業的價值,享受職業的樂趣,感悟職業的魅力,這是教師幸福的鑰匙。
把學生帶到有光的地方,這是教師幸福的大門
除了把課上好、把學生教好,教師還應該有點什么追求?這不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考題,如果不認清這個問題,倦怠啊、苦悶啊、彷徨啊,就會接踵而來,幸福就會離我們遠去。
古今中外,教師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們是一群有精神追求的人。如果我們用歷史的維度審視教師,就會發現教師的角色從來都不只是“教書匠”,傳遞知識、開啟民智、賡續文明、堅守良心,教師揮灑的舞臺比三尺講臺要廣得多。
蘇格拉底一生都在找尋智慧、追求真理,被譽為“雅典的良心”。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與幾個弟子被困于匡地,在生命安全遭到嚴重威脅之時,孔子仍堅信“天之未喪斯文”,維持和延續“斯文”,已成為他生命價值的全部。
哪怕就是教學生也不簡單。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生理學家羅伯茨一生都忘不了一位叫布魯克斯的小學老師。不管羅伯茨回答問題正確與否,布魯克斯都要發出愉快的叫喊:“好極了!”這種發自內心的叫喊,讓羅伯茨銘記一生。因為他從中感受到了巨大的樂趣——學習的樂趣、克服困難的樂趣、獲得成功的樂趣。布魯克斯顯然是把“人的培育”看作是自己的精神追求。
教師,就是要帶人到有光的地方。這就是教師的精神追求。有了這種追求,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文明層面上就能代代傳承,教師自己也找到了通向幸福大門的路徑。
教師的幸福,就在不懈的追求中
有追求就有動力。
有了精神追求,教師就會不斷推動自己學習、探索、創造,不斷地向自己的智慧、人格、能力發出挑戰。每一天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生命和才智能在此過程中獲得發展。
如何才能帶人到有光的地方?這是個源遠流長又被賦予時代內涵的命題。“師者,人之模范也”。霍懋征說,有什么樣素質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素質的學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教師的工作從來都是用心去做,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不斷提升學識素養、完善道德修養,用自己的言行去潛移默化影響人,不斷喚醒、激活存在于每個人心中的智慧、勇氣、自信心,如此才能把人引到有光的地方。
崇高的精神追求,無論是對社會、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教師有了精神追求,并矢志不渝地堅持,就找到了連接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橋梁,找到了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融合的幸福體驗。
說到底,教師幸福是一種內心的體驗和感受,但只有教師將“人的培育”作為一種精神追求,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教師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和更幸福的職業。在成就學生的過程中成就自己,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師的幸福,就在不懈的追求中。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所言,對精神的追求,必然通向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