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男,1942年生,教授,畢業于北京商學院(現北京工商大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管理專家。
歷任:北京商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北京工商大學校長、首都經貿大學黨委書記。
3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阜成路校區的老干部活動中心,在書畫室內等待68歲的老校長蘇志平接受我們的采訪。“真是麻煩你們了,這種天氣還從良鄉校區過來采訪”,在活動中心老師的引導下,蘇志平校長來到了書畫室。同這讓人感到親切的話語一樣,記者看到的蘇校長,臉上掛著和善的笑容,精神矍鑠。
在接下來一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中,蘇志平校長爽朗的笑聲常常在書畫室里響起,看著眼前這個和藹可親,笑意滿滿的長者,感覺這位曾經的校長、書記,同我們想象中的很不一樣。
12塊5的大學生活
回憶起求學時期,蘇校長有些感慨。“我們那時候從小就受到一種理想型教育,認為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愿,個人來講,沒有更多的選擇”懷著這種為祖國做貢獻的想法,蘇校長于1962年來到了北京商學院學習貿易經濟。
“當時三年自然災害剛剛過去,生活條件比較艱苦”,蘇校長說道,“那時剛來學校的伙食標準是每月12塊5,多數同學家庭經濟家庭經濟狀況都不太好,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在拿補助。”當時的12塊5,足以保證一個月的吃飯問題,節儉的同學可能還有節余。家庭條件算是比較好的蘇校長,也曾在家庭突陷困境的時候拿過臨時的補助。1964年,國家將補助調整上升到了15塊5,“同學們都非常感謝黨和國家,經濟剛剛好轉起來,就增加大學生的伙食標準”。
盡管生活清貧,但國家和學校的培養令蘇校長一生難忘。提到當年的集體生活,蘇校長充滿了感情。濃濃的集體主義精神是蘇校長對大學班集體最深刻的印象。“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班集體、黨團組織的關懷和溫暖,這種關懷是無微不至的。同學間相互談心,對同學的缺點能夠直言不諱地指出來,這形成一種風氣。被批評的同學覺得這是一種真誠的幫助。(我們) 相處非常真誠。”
從學生到校領導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愿”,畢業后趕上文革的蘇志平校長被分配到湖北鄂城縣商業局工作。在商業局工作了5年之后,蘇志平校長又先后來到河北省青縣供銷社和天津財經學院工作。直到1979年6月,蘇校長在畢業13年后,以教師的身份回到了因文革而停辦、處于復辦初期百廢待興狀態的北京商學院。
回到自己熟悉的母校任教,蘇志平校長感到一種特別的親切感。他不僅以教師的身份嚴格要求學生,更經常以學長的身份,關心著學弟學妹的學習和生活。對于教學,蘇志平認為,教師不僅要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更要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思維方法,而這是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的。蘇校長相信“教學相長”。他認為,年輕的學生接受新知識能力強,特別是那些思維敏捷,聰明好問,有著獨立見解的學生往往也能激發教師的不少靈感,因此,有效的教學活動,不僅是學生在成長,教師其實也在和與學生一同進步。
依靠這樣一種教學理念,蘇志平從一名普通教師開始,一步步做到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副院長、副院長兼副書記,最后任商學院的黨委書記。直到商學院合并,蘇志平校長整整在商學院工作了二十年。
在商學院學習的四年和工作的二十年時間,蘇志平校長參與了商學院的進步與發展。當記者問到,在商學院工作的20年間,尤其是擔任學校領導后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時,蘇校長說道,在商學院讀書時,學校只有三個系--制冷系、藥品醫療器械系和貿易經濟系,幾百名學生。到了1999年,學校已經發展至設有八系、四部、一院、一所19個本科專業、5個專科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近3000人,成為了全國優秀的經濟類院校,這些變化,令他非常欣慰。
繼往開來 接棒新工商
1999年,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大潮中,北京商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機械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組建成為北京工商大學。蘇志平校長在商學院合并前任職黨委書記,在合并后任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這最后一位黨委書記和第一位校長,可謂 “繼往開來”。
蘇校長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學校舉辦合并儀式的情景。他說:“學校舉辦合并儀式時,當時市里領導、兄弟院校的領導都來了。北工商的建立是北京教改的一件大事,領導都非常重視,我的心情非常激動,也深感責任重大。我們希望通過合并,使北工商的綜合實力更強,學科的專業建設更上一層樓,為北京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記者問及工商大學合并短短兩年多時間最重要的工作時,蘇校長說:“辦學就是要培養學生,達到培養目標;從專業來講,是學科專業的建設,這也是根本性的工作。我們當時主要是對專業進行歸并,歸并也是有依據的,我們就是把整個架子先搭起來。比如會計專業,會計是二級學科,屬于管理學。但成立之初我們沒有把它合并到商學院,而是讓它獨立出來,過渡幾年,讓專門的領導班子,老師去研究考慮問題使它發展得更好,然后時機成熟再進行歸并,以便保持它的特色。”
提及學校合并后面對的困難,蘇校長說:“當時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畢竟合并學校這種事情是第一次經歷。比如合并校區的磨合問題、人員整合、學科建設問題,教師和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問題等等,尤其是合并當時很多教師和學生多對原來的學校十分依戀,這個方面我們是考慮過的,只是沒有想到這種依戀之情這樣深,只有慢慢做工作、一步一步來。”的確,盡管對管理學校有著豐富的經驗,但要把各自獨立運營的學校,合并建設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需要時間,也需要智慧和魄力,正所謂“回首方知群山峻,舉目又見峰更高”。
面對校區整合這一新的高峰,包括蘇校長在內的北工商第一任校領導沒少下功夫。在學校領導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工商大學自合并后,在當時已形成以本科高等教育為主,具有專科、碩士研究生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成人學歷教育等多形式、多層次的辦學體系,學科門類覆蓋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等學科,設有1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31個本科專業,10個專科高職專業,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多個研究機構和一個培訓中心,成為了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有特色的工商結合的新型大學。
難以割舍的母校情深
從商學院的學生、老師,到商學院的黨委書記,到新合并的北京工商大學的第一任校長,這所學校已經成為蘇志平校長生命中“難以割舍、深入骨髓”的一部分。他說:“我在離開工商大學的時候,市委領導問我有什么要求,我只提了一個要求:請關注一下北京工商大學的發展,希望市里無論是在投入上還是在學科建設上,能夠多支持北京工商大學。我在商學院工作了二十年,在工商大學工作了兩年零三個月,這個感情是無法割舍的。”
當記者問到,在校慶來臨之際對學校有什么寄語時,蘇志平說:“從我自己來講,和工商的淵源太深了,我對工商大學的每一步發展都感到非常高興,這種感情是發自內心的,是由衷的。我希望現任領導帶領師生,借著成立六十周年的契機,借著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開始,把學校辦得越來越好。就像跑接力一樣,前人把接力棒交給我們,我們再把這個棒往下傳,我希望這個棒不要掉下來,我們能夠越跑越快,在同類院校中走在前列。”
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蘇校長透過書畫室的窗子,無意中看到了在采訪過程中曾經提到的賀名侖教授緩步走上家屬樓樓梯的背影。“這是我的老師,也是我之前商學院的院長,已經八十多歲了。”蘇校長和記者靜靜地看著窗外賀名侖教授的背影,感受著一所學校在一代代人的陪伴下成長,感受著“接力棒”一棒接著一棒地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