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5月24日刊發文章《擔當中國夢 習近平首次以“時空觀”闡釋經濟新常態》。我校經濟學院周清杰教授就經濟新常態相關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現將文章轉載如下。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4日電(見習記者 黃昂瑾)“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自2014年5月首次提出新常態后,習近平多次對新常態的內涵進行闡釋。在今年1月18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首次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厘清了何為新常態,為何會出現新常態,如何正確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等問題?!?/span>
習近平首先指出,從歷史發展的長過程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這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運動規律。全面認識和把握新常態,需要從時間和空間大角度審視我國發展。
縱觀中華盛衰史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節點”
“‘新常態’下經濟放緩,很多產業經濟效益下滑,工人收入增速下降,甚至不增反降;一些產能過剩產業會出現失業,家庭生活遭受沖擊……”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清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是經濟規律使然,不必恐慌?!?/span>
正如習近平所說,“如同一個人,10歲至18歲期間個子猛長,18歲以后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
經濟增速放緩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一個顯著的特點,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第一個節點。北京語言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鄭承軍指出,“很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會是一個U形或者V形,而是L形,經濟下行要平穩地經過一段時間,這個時間不會很短。”但在他看來,相比美國2014至2015年3%左右的經濟增長率,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5%至7%之間,已屬不易。
另外,通過橫向對比世界發達國家經濟增速的變化,他指出,目前世界經濟都在復蘇的過程中,“之所以說是復蘇,就說明他們的經濟增速也曾下滑過。”
誠如習近平在講話中所說,我國經濟發展也經歷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過程。“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耕文明長期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北宋時,國家稅收峰值達到1.6億貫,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而自工業革命出現以來,我國便開始了長達百余年的經濟落后階段。新中國成立后,雖然我黨曾領導人民大規模發展工業,但由于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夠深入等原因,使得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沒能持續下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第十一位,逐漸超越法國、英國、德國、日本。2010年,我國制造業規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創造了“用幾十年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完的發展過程”的奇跡。
習近平指出,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經濟發展達到了三個節點,分別是“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和“動力轉換節點”。這就要求我們在適當減速的同時,還要集中消化過剩低端產能,加快中高端產業的發展,并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
對此,鄭承軍表示,“總書記是從歷史發展的規律、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新常態,這提醒我們不能就一時、一世論英雄。”他認為,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調速換擋是為了應對這一過程,以及更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他國實踐經 我國出口貿易到達增速拐點
習近平指出,“從空間上看,我國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模式面臨新挑戰,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種變化的體現。”“當貨物出口占世界總額的比重達到10%左右,就會出現拐點,增速要降下來。”
參考曾作為世界貿易大國的德國、日本的實踐經驗,習近平指出,我國貨物出口占世界總額的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不到1%,到2010年已經超過10%,到2014年達到12.3%,“這意味著我國出口增速拐點已經到來。”他分析,“今后再要維持出口高增長、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高比例是不大可能了。”并提出,必須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動力之一。
習近平指出,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大踏步發展”得益于西方國家黃金增長期釋放的有效需求,促使我國憑借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的機會,實現了我國大規模出口和外向型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黃金增長期結束,加之再工業化等因素,我國出口需求增速放緩;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下的反傾銷、反補貼等手段,苛刻的市場準入要求和出口管制手段,引發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的同時,產業和訂單流向擁有勞動成本和自然資源優勢的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導致我國面臨更嚴峻的出口競爭。
對此,鄭承軍也表示,過去投資、消費、出口被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現在出口貿易達到了拐點,“三駕馬車已經跑到了一個拐點,原來的三架馬車可能已經拉不動這么龐大的經濟體,要換馬了,但不是不拉,還要接著拉,要加入科技創新這匹駿馬。”他指出,“拐點不可怕,任何事情不可能長盛不衰,出現拐點不是說不出口,只是出口達到了一個峰值,我們的數量可能會下降,但我們的質量會提高。”
如何應對經濟發展新挑戰?周清杰提出,“投資仍有空間,重在‘補短板’,例如,城市地下管廊,軌道交通等;還需要意識到培育消費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存在的障礙,比如工薪階層上升空間有限,個稅重、產品服務質量堪憂、高端消費外流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等,對此我們需要下大功夫,打組合拳;創新驅動的想象空間最大,但亟需破除制約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的各種制度,包括經費管理、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向高校放權,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寬松的制度環境。”
準確理解克服“三不” 新常態下有壓力更有機遇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新常態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對此,周清杰表示,“有人把‘新常態’簡單理解為‘不可避免的低增長’,導致有些地方官員把本地的經濟發展不盡如人意歸結為‘新常態’使然,逃避責任;或者在工作中縮手縮腳,不愿開拓進取,創造性培育增長新動力。”
他認為,習近平首次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闡釋新常態,是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將“新常態”概念盲目擴大化或泛化,甚至誤解“新常態”的局面,專門進行的一次深入詮釋。
鄭承軍也表示,“總書記在此次面對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新常態的深刻內涵,的確反映出‘為官不為’等客觀存在的問題。”對此,他指出,“原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掩蓋了很多問題,現在就像海水退潮一樣,沙灘上的泥沙露出來。所以新常態下,需要我們解決問題,需要我們摸清新常態的規律,調整心態積極應對。”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對此,鄭承軍表示,“我們說中國經濟是有潛力的,是需要我黨和全國人民充分發揮積極性,把潛力挖掘出來,這樣才是有效的潛力。”
正如習近平在講話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做的就是“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面對新常態下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把握這些大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