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主題為“天天乳制品 營養伴一生”的2016年全國乳品營養周活動在我校阜成路校區舉行,副校長謝志華出席活動并講話,食品學院副院長鄭福平代表學校接受了中乳協贈送的乳制品營養手冊及宣傳物品,食品學院師生代表參加了活動。中國經濟網、新華網、搜狐、新浪、人民網、網易、慧聰網、騰迅、中國食品報、中國食品安全報、北京晚報、京華時報、生命時報、健康報、中國工業報、中國婦女報等多家媒體參加并對活動進行了報道。現將中國食品安全網網的報道轉載如下:
6月3日,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北京工商大學支持的以“天天乳制品 營養伴一生”為主題的第十九屆全國乳品營養周在北京工商大學拉開帷幕。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牟靜君、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美菊、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謝志華、中國經濟網總裁王旭東、中國農業大學、教育部功能乳品實驗室主任任發政教授、IDF中國國家委員會專家、中乳協嬰兒配方粉委員會副主任李文軍等出席啟動儀式并講話。據了解,為了改善國民體質,普及牛奶營養知識,擴大乳品市場消費,推動中國乳制品工業發展,經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提議,確定每年6月6日-10日為“全國乳品營養周”。
高延敏談到,2015年國家食藥總局對全國食品各行業市場抽檢結果顯示,乳制品合格率達99.5%,居食品行業首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在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這是按照國家要求,結合乳制品行業在整個消費品行業推進的事情。“三品”指的是品種、品質和品牌,在品種方面,奶制品量上可以多增加一些消費者喜歡的品種;在品質方面,除了生產線正常的管理以外,在奶源方面、冷鏈運輸方面,對品質也起了關鍵的作用;在品牌方面,隨著單一品牌或者少量品牌越做越大,風險也很大,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把品牌做好。
“近二十年來,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為增加全民飲奶量,強壯國人體魄,推動中國乳業健康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的放矢地開展多種行之有效的活動,向國人普及乳制品營養知識。”牟靜君指出,時至今日,全國人均飲奶量已從當初的不足6公斤,增加到26公斤,北、上、廣等大城市人均飲奶量已達48公斤。
2015年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雖然我國居民膳食能量供給充足,體格發育與營養狀況總體改善,但居民膳食結構仍存在不合理現象,豆類、奶類消費量依然偏低。為此,今年中乳協以“天天乳制品,營養伴一生”為主題開展全國乳品營養周活動,向消費者宣傳乳制品的營養知識和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謝志華表示,文明的社會必須要崇尚科學,科學的工作,科學的思考,也包括科學的消費。文明的消費必須是理性的消費,理性的本源就是要知道需要什么,所消費的東西能解決什么問題,從懵懂的狀態到今天的生活,前提就是要理性的消費。另外企業的社會責任要引起人們不斷向更高品質的消費邁進;要引導消費者進行一種消費自覺,消費自覺就是理性的消費。
近年來我們國家的乳制品質量與安全一直是政府監管部門、消費者、媒體、科學界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央政府針對乳制品的安全,完善了相關法規政策和標準,建立了史上最嚴的監管機制,王旭東表示,這些標準有些甚至遠遠超出了一些西方國家,但是很多消費者并不了解這些事實。
活動中,任發政談到了我國未來在乳品開發方面需要關注的問題,他指出,第一,干酪是未來一定要做,我們國家缺少在干酪方面的研究。第二,液態奶占乳制品總消費量的80%,其中增長最快就是發酵奶,最大的問題是我國現在發酵奶菌種95%以上都是國外的品種,未來要突破在菌種上受國外壟斷的局面。第三,目前同時存在乳品的過剩和乳品缺乏的問題,如何實現乳制品功能、營養的調節這也是提高我們國家乳制品消費重要的途徑。
活動期間《乳制品行業社會責任指南》發布。劉美菊表示,這是我國食品行業首個社會責任指南。在我國乳品市場急需恢復消費信心的大背景下,《乳制品行業社會責任指南》的出臺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將為我國乳品行業進一步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凝聚行業正能量、塑造誠信形象發揮重要作用。
在互動環節,媒體、學生代表品嘗了不同品種的乳制品,并就我國乳品工業布局、產業轉型升級、產品結構調整、創新發展、乳品營養等話題向專家提問,專家當場答疑解惑。
新聞鏈接:http://www.cfsn.cn/industry/2016-06/06/content_278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