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 新華網刊發文章《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陳敦副教授:法學院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我校法學院人才培養特色進行了報道,現將原文轉載如下:
新華網6月13日電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始建于1987年6月,其前身是北京商學院法律系,今年恰逢法學院建院30周年。日前,該學院民商法學系主任陳敦副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法學專業具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法律碩士學位授予權,并且開設法學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560人,研究生177人。
開展實踐性教學 提供實踐教學平臺 重視第二課堂建設
據他介紹,法學本科專業在2002年被確立為北京市的重點專業,在2005年被確立為北京市品牌專業,在2008年被確立為北京市的特色專業。北京工商大學法學專業的特色主要體現為實踐性教學。陳敦說,實踐教學的理念貫穿學生培養和就業的整個過程,從師資隊伍、課程設置、第二課堂、實踐性教學平臺以及就業狀況等幾個方面展現出來:
第一,師資隊伍。法學院現有教職工47人,其中專任教師38人,這些教師大多畢業于國內外知名大學的法學院,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日本神戶大學、韓國海洋大學、德國漢堡大學等,學校的老師也會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為教學課程注入一些實踐性的內容;
第二,課程設置。法學院一貫重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司法操作能力的培養,在理論教學課程中增加實踐性環節,實踐性內容占總課時的20%,每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都會要求學生研讀一定數量的案例,一位本科畢業生在四年學習當中,基本上要研讀到二千個案例。另外,學校開設了法律診所課程(庭審實務、法律實務、法律文書寫作)、稅務法律實務課程等一系列實踐性教學課程,編寫了一批實踐性教學教材,同時,發揮學校工商并重的多學科優勢,科學設置有關專業課程,使學生在知識結構上形成法學與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融合;
第三,重視第二課堂建設。學院多次組織模擬法庭、未來律師職業素質大賽、庭審旁聽、辯論賽、百科知識競賽、學術論文競賽等互動引導學生專研業務,關心學術、開拓視野、提升水平。另外,還有一些大學生科技立項項目,鼓勵學生申報一些研究課題,參與社會調研。通過第二課堂的學習來鍛煉大家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
第四,提供實踐性教學平臺。在良鄉校區文科實踐中心建有2個模擬法庭、1個模擬仲裁庭、模擬提審室和模擬律師事務所。學校法學實踐教學平臺(文科實踐中心)被評定為“國家級文科實驗教學示范建設單位”。學校與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和企業集團合作建立了30余家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聘請50名業界精英為客座教授,為學生的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提供了良好條件。2009年,三個法學學科實踐基地被北京市批準為市級“首都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在實踐環節,采取“仿真模擬實踐與全真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比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普法活動,到法院去旁聽庭審,派學生去法院實習做一些輔助工作等等。學院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和考克大學簽訂了“3+1+1”合作培養協議。其中,前三年在學院研讀法學本科課程,一年在都柏林大學讀法學碩士預科,另一年讀法學碩士課程,取得學校法學本科學士學位和都柏林大學、考克大學法學碩士學位;
第五,就業狀況。實踐性教學獲得學生和社會認可,從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狀況可以看出。學生畢業后能在國家立法、行政、司法機關,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相關法律工作。以2016屆畢業生為例,碩士畢業生從事公檢法機構、律所、銀行與證券公司以及其他法務的比例達到90%以上,本科生則達到85%以上,畢業生所學的專業與就業行業的契合度比較高。
根據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統一組織的對2016屆畢業生的調查數據,學校法學專業畢業生對本專業以及從事與本專業相關工作的態度,不滿意的比例較低,本科生為8.21%,研究生則為0;對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專業課教師授課水平的滿意度,不到10%的本科生和不到5%的研究生表示不滿意,90%以上畢業生對此感到滿意。法學院畢業生入職年薪平均為7.61萬元,其中本科生入職年薪收入為7萬元,研究生入職年薪為8.22萬元。82.1%的法學院畢業生對目前已落實的工作表示滿意和很滿意。
法學專業畢業生除了就業外,還有部分通過考研或出國進行繼續深造。2016屆本科畢業生考研率為18.25%,出國率為6.57%,合計24.82%。部分國內深造院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部分國外深造院校:美國西北大學、美國喬治敦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