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金融界網刊發文章《內蒙古積極推動縣域金融試點工程》,對內蒙古自治區金融辦攜手我校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積極推動全區16個旗縣試點實施縣域金融工程進行了報道,現將報道轉載如下: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表,縣域經濟作為其中重要抓手將得到更大的推動。
內蒙古自治區金融辦攜手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積極推動全區16個旗縣試點實施縣域金融工程。通過利用北京金融市場的智力和金融資源、優化當地的政策環境、引入新型金融業態模式、對接項目融資等系列組合拳,打出獨具特色的全鏈條縣域經濟發展體系——內蒙古模式。
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楊德勇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內蒙古模式”以控制政府債務風險為前提,以頂層設計金融工程規劃為切入口,以當地政府最大關切為突破點,結合地方特色,引進新型金融模式,從而最大程度解決了當地中小企業和農戶的融資難問題。
《金融時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研究中心為11個試點旗縣制定《縣域金融工程規劃》;有序推進蒙企改制掛牌,拓寬融資渠道;引入14家金融機構,其中銀行3家、保險公司8家、擔保公司3家,取得了理論與實踐上的雙重成效。
定位地方特色
研究中心制定的規劃特別結合了各地經濟特色,引入針對性強的新型金融模式。譬如結合內蒙古各試點旗縣的實際情況,鼓勵各保險公司拓展農業保險服務范圍,穩步擴大特色險種的保險覆蓋面,創新農畜產品市場價格變動風險等業務。
規劃包含了當地經濟金融發展狀況、縣域金融工程的目標與思路、實施的保障措施、實施的具體辦法、預期成效等內容。
各地政府債務風險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防范政府債務風險,化解政府融資困境已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熱點。除了為試點當地政府舉辦研討會出謀劃策之外,研究中心還帶領試點旗縣遠赴在國內債務解決的先行地區進行了考察調研,為試點地區把脈地方政府融資現狀,為當地政府融資尋求有效的解決路徑。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縣域金融工程實施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的綜合配置。“內蒙古模式”較好地實現了京蒙智力與金融的資源對接。在頂層設計上,通過設立北京金融專家智庫,論證縣域金融工程規劃。
《金融時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研究中心聯合北京股權交易中心,促成兩地股權交易中心合作。并協助內蒙古股權交易中心,在試點旗縣設立辦事處、為股權交易中心提供優質項目。
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栗書茵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了一個典型案例:臨河和奈曼旗對接北京首農集團,推動企業供應鏈快速低成本融資,并結合奈曼旗的自然稟賦,探索建設天然、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
新型金融模式助力跨越發展
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依賴各種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上的創新。“內蒙古模式”特別推動了一系列金融創新業務。例如,在臨河區政府成立債權流轉中心,采用安徽海匯集團運作模式,緩解了政府及國企的債務壓力,提高了全社會資金流動效率和商事矛盾糾紛化解的能力。
有專家表示,中國縣域經濟過去主要以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為主。由于企業的抵押品有限,造成大量資金進入不了縣域實體經濟。
內蒙古自治區對多種融資渠道都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包括引入村鎮銀行、引入“期貨+保險”模式、創新價格指數保險、降低意外風險、引入產權交易中心模式,完善土地流轉平臺,設立金融服務中心、創建一站式金融服務等。
戶融資中缺少抵押和擔保的難題,研究中心創新地為臨河區引入海爾產業金融業態,實現了企業快速融資。海爾產業金融致力于在中國打造以增值性生物資產(養殖板塊)及訂單農業(種植板塊)為核心的種養殖綠色生態共享共贏平臺。目前已完成對澳菲利肉羊加工企業盡調工作,融資授信額度3000萬元,根據澳菲利的需求隨時可以融資放款。
此外,還協助政府整合政府融資平臺,將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打造成地方金控集團,盤活現有資產,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加速“綠色轉換” 喚醒農村資本
縣級作為最具系統性、基礎性、支撐性的基層政權單位,在國家綠色發展整體戰略中處在特殊的重要地位。為發展好內蒙古試點旗縣綠色金融,研究中心為阿魯科爾沁旗多次舉辦規劃論證會,為阿旗綠色金融、特色小鎮等規劃出謀劃策。
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副主任楊蔭凱就阿旗的發展規劃,提出應大力發展綠色農牧、綠色能源、綠色旅游等,將其整合建設綠色生態區。海爾產業金融現代農業事業部總經理藺進介紹了海爾產業金融可以通過協會合作,來統領生物資產,達到資源重配,同時采取統一采購的模式,發揮產業鏈各方優勢,由各方龍頭企業通過資金資本工具串聯,發揮產業最大價值。
當前,阿旗作為縣域金融工程的試點旗縣,初步確定了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已形成了包含種子研發、牧草種植和深加工、高端畜牧業以及糞便、秸稈制氣(天然氣)等在內的完整的草產業鏈,利用綠色金融支持當地做大做強草產業是未來的發展戰略。
楊德勇表示,今年,研究中心將對推進比較良好的重點旗縣繼續深度打造,把引入的新型金融業態模式盡快落地實施,形成示范和標桿效應。對工作推進較慢的旗縣,結合當地領導的思路和規劃,選擇可操作的重點工作作為縣域金融工程工作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