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對我校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楊德勇、劉新明就地方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建議進行了報道,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疫情的突然到來和逐步得到控制,總的來看,雖然是階段性事件,但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巨大。
結合2019年我國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2020年目前的狀況以及未來趨勢,經過與多級多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溝通,就地方政府解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提出10點建議。
1.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中小企業融資在恢復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好壞嚴重影響著國家經濟,特別是市縣經濟的發展,從而也是疫情結束后恢復生產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中小企業恢復生產面臨的困難很多,除了原來的稅收過重、技術升級、環保壓力、市場開拓等問題,在疫情沖擊下又面臨上下游產業鏈銜接、用工成本加大、防疫成本增加等問題,但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融資問題。
據2019年中國供應鏈金融高峰論壇上公布的工信部數據調查報告顯示,33%的中型企業、39%的小型企業和41%的微型企業融資得不到滿足。疫情暴發以來,本來就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資金鏈更加緊張。
因此,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融資問題在恢復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2.地方政府應明示本地經濟發展的導向、政策和目標。
在我國,市縣級中小企業在多年發展過程中,與地方經濟的關系有兩個特點:一是中小企業往往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稟賦關系密切,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是中小企業的活動半徑往往以當地為主,上下游產業鏈的主要部分也在當地,這就意味著地方中小企業發展的好壞、恢復生產的狀況,往往對當地其他中小企業產生重大連鎖影響,并進而影響市縣整體經濟發展。
地方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地方中小企業的這兩個特點,制定的經濟發展方向、產業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目標,往往會考慮當地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和歷史資源稟賦優勢,因而這些產業政策和目標對當地中小企業的影響巨大。由于市縣中小企業主往往只注重微觀管理,很少顧及政府目標的傾斜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市縣政府要主動把本級政府疫情結束后,經濟發展目標、產業發展重點、政策傾斜力度和條件明示給中小企業,從而減少企業的盲目性。這樣,也為地方政府實現經濟規劃奠定了基礎。
3.地方政府應切實了解中小企業發展的困境、問題和訴求,最大程度改善融資擔保環境。
近幾年來,中小微企業發展面臨很多問題和困難,這次疫情對他們的生存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很難獲得擔保機構的支持,無法充分利用擔保機制提供的資金杠桿。
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當地的擔保環境建設,一是利用好國家出臺的各類擔保政策措施,如國務院辦公廳剛剛發布的《關于推廣第三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等。
二是建立適合當地產業特點的政銀保聯動授信風險緩釋資金池,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銀行+征信+擔保”的中小企業信用貸款新模式。
三是加強當地擔保機構建設,一方面鼓勵民營機構進入當地擔保市場,鼓勵擔保機構增資擴股,提高擔保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應拿出一部分資金,獨立或與民營機構合作,增強當地擔保機構的實力。
4.地方政府應積極深入金融機構,為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提供環境基礎。
各級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當地金融機構在本地區開展業務情況的好壞、業務規模和品種是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大事。以這次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為契機,改變地方政府工作作風,深入調研當地金融機構,把工作重點調整到為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提供清新環境的基本面上來。
各級地方政府可借鑒《關于加快優化金融信貸營商環境的意見》的精神,拿出實際措施迅速改善融資環境。一是重視當地征信體系征信環境的建設,為金融機構在當地開展業務提供穩定可預期的征信基礎。二是認真貫徹和執行國家有關銀行、證券、期貨、保險信托等金融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努力改善當地融資的法律環境、行政環境和社會環境,規范、整頓和維護本地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風險。三是深入了解金融機構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政府出面為金融機構化解不良資產、盤活信貸資金,為金融機構轉型升級提供幫助。
5.地方政府應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與合作。
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對象雖然是金融機構,但金融機構的活動會極大地影響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政府應主動與金融監管部門如人民銀行、銀保監局、證監局溝通,使得金融監管部門了解當地現狀、政府動態以及正在實施的政策,力爭得到監管部門的支持和理解,為當地企業和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監管環境,提高融資規模和融資水平。
地方政府要通過建立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和當地金融機構三方例行溝通渠道的形式,讓監管部門了解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取得他們的充分諒解,需要他們對本地金融機構在新產品開發、新業務開展、新機構設立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力爭盤活當地金融業態,建立更有活力、有前景的金融環境。
6.地方政府應強化所屬金融主管部門的任務和職責。
地方政府所屬的金融辦不僅在防控金融風險、優化金融環境、防范和打擊非法集資、積極化解企業債務風險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地方金融業態的發展、經濟的促進、民生的保障也不可或缺。
應該以此次疫情為契機,大力加強金融辦的工作。地方政府金融辦除了原有工作職責以外,還應該是當地政府解讀國家金融政策的顧問中心、當地政府利用好金融市場的金融顧問中心、當地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的融資服務中心、當地金融機構與當地政府進行溝通的主要管道以及當地政府與金融監管部門進行溝通的主要渠道。
7.地方政府應努力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積極推動當地金融創新。
地方政府在風險防控的基本背景下,與當地金融機構、擔保機構、保險機構、征信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一起,承擔當地經濟發展責任,共同協作推動本地的金融產品創新,力爭實現金融產品多樣化、多元化,為化解當地的金融風險、債務風險,解決企業融資困難和地方政府債務等問題,創造合適的“政產金研”結合的新的運作模式。
如與征信部門合作建立征信評估平臺,為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提供支持;與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創新“銀行+保險+企業”的融資模式;與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合作創新“銀行+保險+期貨+企業”的融資模式;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創新“銀行+企業+金融科技公司”的產業鏈金融模式;與擔保公司合作創新“政府+銀行+擔保”的金融運行模式,降低企業融資的進入門檻;與財務公司合作嘗試開展財務公司供應鏈金融試行點。
8.地方政府應重視當地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和使用。
一種新產品、新服務從研發到投放市場,再到擴大生產規模、產業發展成熟,要經過不同的產業和產品發展周期,每一個階段都會對資金提出不同需求。
目前,我國大多數市域、縣域的資本市場單一,大多數企業只能通過銀行獲取資金、不能滿足多層次資金需求,導致金融業態不活躍、資金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地方政府要重視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和使用,促進多層次市場的發展,為企業融資提供新途徑。
具體來說,一是要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包括基金、信托、融資租賃、金融期貨、中介擔保、征信公司等;二是重視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金融在當地的發展;三是努力營造適合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的社會環境。
9.地方政府應加強與上級各主管部門的協調與合作,用好各種政策類產業基金。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建立了有政府和政策背景的各類產業基金。各種產業基金的出現應對中小企業融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調研中發現許多問題。最集中的問題是基金利用效率低,主要原因是基金投放的風險較高,相關部門寧可不用不投,也不愿承擔發生損失的風險。相應的各類基金都設置了較高的使用門檻,導致需要基金的地方政府和企業無法獲得資金支持,最終使得產業基金流于形式。
為了用好基金,扶持相關企業發展,地方政府應關注幾項工作:一是加強與上級各主管部門及其所屬基金的溝通,了解基金的特點、使用條件、政策要求;二是積極創造條件,滿足基金在本地投放使用的要求;三是積極配合基金投、管、用、還的各個環節的工作,為長期使用基金打下基礎;四是加大金融人才的引進力度,為管好用好各類基金提供人才保障。
10.地方政府應重視地方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
目前,線上辦公、線上購物、線上教學等線上活動成為主流,從短期看雖為疫情所迫,但已經使企業和金融機構認識到網上開展金融服務的重要性。疫情結束后,數字經濟、線上經濟、數字金融、互聯網金融,必將成為我國金融市場的長期發展態勢。建議各級政府重視并加快建設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如推動不動產抵押登記在線辦理等金融服務,加速構建金融服務應急響應機制等。
地方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平臺上集合了征信部門、金融部門、中介部門、企業等金融運行主體,主要解決四方面問題:
一是地方政府金融政策、經濟政策的發布平臺,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隨時了解地方政府的政策動態。
二是地方金融產品的供給和金融產品的需求平臺,供需雙方的線上線下集中交易可以最大程度上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融資服務的工作效率。
三是地方征信服務的提供平臺。平臺的征信服務得到政府強力支持,集政府各類信息于一體,與市場化信息相結合,極大提高了地方金融機構的融資效率。
四是地方政府了解地方經濟金融運行和地方金融風險防控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