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對于殘疾人運動員很關鍵,他們來這里都挺緊張的。”昨天下午,在殘奧村娛樂中心里記者推開一扇寫著“分級協調中心”的白色小門,和外面的健身操音樂、乒乒乓乓打球聲形成鮮明的對比,里面像診所一樣安靜,四面是白色的墻壁,分級助理志愿者王海嵐指著進門處一排沙發告訴記者,“開賽前這里天天坐滿了等待分級的運動員,我們的工作就是輔助分級師工作,還有就是陪他們聊聊天,放松心情。”
“開賽前每天有超過100名選手要在這里分級,從上午8點到晚上11點運動員分批前來測定分級。所有殘奧會開賽前未能定級的PNS\PRS肢殘和腦癱選手,都要在這里由分級師為運動員評定分級。”王海嵐告訴記者前一天晚上這里的志愿者就開始對第二天運動員分組,錄入電腦,“比如這一天是田徑選手分級,我們需要根據資料按照項目和肢殘類別分好小組,第二天一早就要接待運動員前來接受分級。”
記者了解到,除了一名志愿者在確認臺接待運動員前來檢錄,并告知分組情況和大約等待時間,大部分志愿者都在為運動員引導、陪運動員聊天。“每個運動員的檢查時間短的也要十幾分鐘,有些甚至需要半個小時,我們發現等待的運動員大都很緊張,所以有時候還會教他們說說中文,跟他們隨便聊聊天,或者幫他們調臺看看電視。”分級助理志愿者并非來自醫學院校的專業志愿者,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來自北京工商大學,“我們只是協助分級師的工作,但是決不能進入分級室。”
“兩個志愿者負責一個分級室。”記者注意到,分級中心內有6個分級室,推開其中最大的一間里面看起來很像輪滑練習場地,地上放著不少路障,記者了解到這間約有200平方米的大屋是專門為腦癱運動員準備的分級室,“現在運動員分級已經基本結束,如果運動員賽前分級定位CNS\CRS需要再觀察,我們還會跟隨分級師到場館內重新作分級評定。”
由于腦癱分級室需要的面積較大,賽場內場地不夠,王海嵐告訴記者,昨天上午陪一名俄羅斯選手從場館回到殘奧村分級中心重新測定。“我們只負責引導和陪同,分級室內是運動員的隱私。”記者了解到,賽前共有33名志愿者在殘奧村分級協調中心工作,比賽開始后工作轉向數據錄入為主,14名志愿者每天在這里統計數據并隨時準備跟隨分級師前往場館。賽前另有部分志愿者在綜合診所內協助視障運動員分級,隨著比賽開始志愿者工作才告結束。
北京青年報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