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計報》5月24日發表文章《穩穩站住三尺講臺》。文章報道了我校商學院會計系教授王仲兵,20年來終堅守在講臺上,言傳身教、以自身力量潛移默化地去引導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在教學相長中感受幸福。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穩穩站住三尺講臺
教師是一個謀生的職業,但更是彰顯一個民族社會良知與道德底線的鏡子。
題記:會計需要大師,也需要站在三尺講臺之上,引領莘莘學子走入會計世界的啟蒙者。20年來,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會計系教授王仲兵始終堅守在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或許,教師是一個有些枯燥的行業,講過上千遍的會計原理、糾過無數次同樣的錯誤,然而,對于王仲兵而言,坐在講臺下的學生們以及他們求知的眼睛是他永恒的、孜孜不倦的動力。
半緣修道半緣君
“被動”讀學位可以說是王仲兵求學之路的寫照。上世紀90年代,王仲兵報考大學時本想選擇法律專業,結果沒想到卻被北京商學院(現今的北京工商大學)會計系錄取。
當時整個社會對會計都不夠重視,王仲兵對會計的印象也僅停留在記賬先生的層面。然而,在會計相伴下度過的大學四年中,王仲兵卻意外發現會計的廣闊天地,并被其深深吸引。
大學本科畢業后,王仲兵“被”直接留校任教,后又相繼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和中央財經大學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
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帶給王仲兵全新的視野。在此之后,王仲兵又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做起了博士后。一邊教學,一邊學習,不斷的思考與求知讓他在會計學術領域不斷精進。
學海無涯。在會計的山中修行,王仲兵常常似一個孤獨行者,他渴望交流,渴望與不同會計領域的專家切磋。而此時,恰逢北京工商大學組織年輕學者報考全國會計(領軍)后備人才,雖然此前對這個項目的了解不多,但多年的積累和學習,讓王仲兵在這一競爭十分激烈的選拔中一舉中的。
只緣身在此山中
參加領軍班,對于王仲兵來說是一個機遇。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王仲兵向記者坦言學問之道,“做學問這個東西,你不可能在家閉門造車,這樣做不出來有大視野的學問。”“沒有入學術領軍班之前,我對中國會計學術圈中年輕佼佼者的認識多是通過讀他們的經典文章并以‘觀點’取人,如今這些‘真人’撲面而至,交流由間接變為直接。”王仲兵表示。
王仲兵還說,領軍班的這種同學關系可以讓他與同學們在學術上達到真正的協同。“班里的同學共同申報課題,共同探討某些熱點問題,這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將我們捏合在一塊兒,借助這樣的力量,我們就可以不斷地向外延伸。”伴隨6年的國家深入培養及2012年畢業后的艱苦踐行,王仲兵認識到重塑自己的學術之路是漫漫會計學術征程上的新起點,轉型與定位雖然是困難的,但會計學術領軍人才項目為他搭建了平臺,他并不是單槍匹馬般獨行。
同時,領軍培訓也讓王仲兵的會計視界由純粹技術觀推進到會計制度觀,直至會計文化觀,進而幫助他樹立了科學而向上的會計精神。“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6年領軍培養的精髓融入其中,希望能在學生們初識會計之初,就能將會計學習建立在更高的品味之上,以會計文化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觀。”王仲兵說。
當時只道是尋常
從大學本科畢業留校到今天,王仲兵已在講臺上站了將近20年。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作為一名高等學校教師,從教近20年間能夠穩穩守住三尺講臺是王仲兵最引以為傲的事。
“作為一名老師,只要站在講臺上,就一定要給學生帶來正能量”。而領軍班所要求的“讓你的學生能更多地被社會重用”也成為王仲兵在教育中始終不忘的信條之一。
當然,王仲兵并不是那種喜歡在課堂上講大道理的老師。
“不能空談,空談會誤導學生。”王仲兵說,“其實我不會講大道理,我一講大道理自己的表情就不自然。從很大程度上講,我只是把我自己的一些感覺,比如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認識真心地與我的學生進行溝通。”言傳身教、以自身力量潛移默化地去引導學生,教育當如是。
在學術定位上,王仲兵也逐漸有了自己新的認識。“6年學術領軍班的學習使我清晰地確定了發展之路:以創新會計學術研究為自己的終身追求,為中國會計理論體系的繁榮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強化自身的學風建設,克服浮躁心態,摒棄功利主義,扎實地投身于會計理論研究之中;秉承創新精神與創造成果的理念,以社會系統化的研究思維與方法建立科學的研究范式;打破學術研究的孤芳自賞,學術研究該是交流、碰撞、裂變與提升的完整過程,只有這樣才符合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其實,從未離開校門并被推著前行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王仲兵說,教學相長時時刻刻在提升著自己的幸福感:以自己對會計的領悟而深耕于學生思維,推進他們去思索如何通過會計事業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