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著有《上帝變臉》、《文化商人》等小說的當代作家尚建國來我校良鄉校區作題為《浴火重生:作家尚建國的人生之路與文學之路》的講座。此次講座由教務處主辦、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吸引了200余位在校同學前來參加。
尚建國以時間為縱軸,通過講述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襄陽的求學及從政經歷對自己開啟文學之路的影響,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會思潮的風云激蕩下自己面臨的文學與人生之路的艱難抉擇,九十年代下海經商的社會感悟,以及撰寫中國第一部反映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長篇小說《文化商人》的創作歷程,生動具體地闡釋了時代背景、人生經歷對作者文學之路的深刻影響。
尚建國認為,中國目前的文學發展分為兩大重要時期,“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很多文學話題受到限制,因此作家們主要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至今,作家的寫作技巧日益豐富多元,作家們解決的主要是‘怎么寫’的問題”。不過同時,尚建國也指出,現今文學作品與讀者的距離越來越遠,作家的內容與百姓生活缺乏共鳴。“如果有一天,‘寫什么’和‘怎么寫’都解決好了,中國文學會走向真正的成熟。”尚建國說。
他還給大家介紹了與中國文學關系密切的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的故事。一位是在中國生活數十年,以一本反映勤勞而苦難的中國農民的生活的《大地》在1938年獲獎的美籍作家賽珍珠,一位是2000年憑借早年在中國偏遠地區流浪的經歷寫就的《靈山》而獲獎的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最后一位是善于運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社會現實聯系在一起并于2012年獲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尚建國借上述三個故事為大家進一步闡釋了文學創作與時代背景的相關性。“從事文化產業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國情,注意和現實緊密聯系起來。”尚建國說。
講座之后,尚建國針對同學對講座內容、文學以及未來發展上的困惑進行了一一解答,并提出了個人的意見與建議。
“尚老師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在職業道路的選擇中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新聞132班的王默同學對記者說,“縱然一開始偏離了自己的理想,但只要堅持就不會離開太遠,甚至一旦有機會就一定要回到自己希望的軌道上。”新聞131班的李穎超同學也表示,自己從尚建國老師的經歷中感悟到了人生與文學相伴的魅力。
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林剛,教師范敏、袁鐘芳、趙明正、王妍慧、張新贊、夏京春等出席了本次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