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1988年至1992年就讀于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商學院)法學院經濟法專業,2007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商法碩士學位。現擔任山東萬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會議主席,同時他也以青島市政協常委、青島市律師協會副會長、青島市社會組織聯合會副主席、青島市行政復議委員會委員、青島市政府法律顧問等等多種面貌活躍在青島市律師界的舞臺。
事業啟蒙
在普通人的認知中,學法律的似乎都比較嚴謹,略微刻板,因為他們的職業講究精確、規整,李勇的主修專業是商法,但他給人的感覺卻恰恰相反。大學時代的他,吟詩作對、激情澎湃,全情投身于社會實踐,不僅是院學生會生活實踐部部長,還是攝影協會的主席,同時還擔任法學院法學社秘書長一職。他曾打算畢業后成為一名商人,然而正逢畢業之際,律師行業開始蓬勃發展起來,這使他看到了機遇。
談起大學里設置的公司法、合同法等課程時,李勇律師堅定地說到,“大學期間學校傳授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理念,確確實實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深刻的啟蒙,并且使我受益終生。”
初入行業的思考
在律師的職業生涯中,接手的第一起案子對今后的發展往往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李勇的第一個案子便引起他對法律和道德的深入思考。“當時青島一家大型酒店在轉讓過程中出現了付款問題,我發現如果利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制度是可以駁回對方的‘還錢’請求的,況且對方缺乏相關證據,在法律上處于劣勢”。然而,最終打了勝仗的他卻多了幾分失落。“我原本以為打贏了官司會很激動,但事實上并沒有,反而有種‘助紂為虐’的感覺。畢竟是幫欠錢的人打贏了官司,怎么都覺得自己沒做好事。”他清晰地回憶到,“當時的訴訟時效制度執行起來是很嚴格的,但后來我開始反思,這個制度對于債權人權利的保護并不是很有利,況且在這種情況下更不應該鼓勵這種欠錢不還的行為。”
隨著我國法律制度不斷地完善,當年的這套訴訟時效制度已經有了明顯的改進。然而,這起看似平常的經濟糾紛案卻沖擊了李勇以往對于法律和道德的認知,觸動了他對法律意識的深入思考,促使他面對法律條文的時候有著更理性的判斷。
帶著信念堅持到底
法律是與時俱進的,它不會一成不變,不變的唯有堅定的法律信念。李勇談到:“法律是一種信念,不斷地學習是律師必須做的事。任何一部法律從制定、頒布,再到實行一段時間后進行修改和補充,最后可能法院還會做一些司法解釋,這一系列的變化不僅僅是一兩條法律法規的更改,其背后的意義更是一種法律理念的更新。當出臺新的法律法規時,我并非是一味地死記硬背,而是進行對比和剖析,不斷問自己,這與之前的法律對比有什么變化?為什么要做出這種變化?是為了彌補之前的什么樣的缺陷?又或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只有理解透了這些法律理念,才能真正地學以致用。”
帶著這份執著的法律信念,李勇在發展事業的道路上勇于創新、敢于拼搏。2006年李勇成功代理了全國首例因公司僵局申請司法解散的案件――青島某熱電公司司法解散案,《人民法院報》以及省、市各媒體對該案給予了高度重視,并多次報道。近十年后的今天,談到這起案子,他記憶猶新“這條路走的著實不易”。一方面,案件中的熱電公司因內部糾紛直接影響了小區、社會的正常生活,亟待解決,而公司雙方股東的矛盾尖銳到無法協調的地步,就連市里的領導出面也解決不了;另一方面,此類案件是全國第一例,并沒有相關的法律先例可依據,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就在這時,他細心地發現新《公司法》剛完成修訂,并在2006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恰好規定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當公司經營出現顯著困難、重大損害或董事、股東之間出現僵局導致公司無法繼續經營時,依據股東的申請,裁判解散公司。”無疑,新《公司法》的出臺好比雪中送炭,為所有處在困境中的人們帶來了希望。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由于這件案子是全國首例,相關法律又是剛剛規定,而且還規定得很籠統,所以究竟走什么樣的程序來解決,無人清楚。
這條路不光對于律師來說是沒有經驗可循的,對法院來說,也沒有可借鑒案例,于是法院在立案問題上一直維持不予受理的態度。但是對于李勇來說,因為對于法律信念的堅持和作為一名律師的責任促使他那段時間為了請求法院受理案件,天天上法院溝通;為了更好地處理案件,時時都在搜集資料。最終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終于爭取到了法院的立案受理,并最終妥善地處理了這起糾紛。
此后,李勇便陸續被多家權威報紙邀約采訪報道,他的聲譽也隨著一件件成功的案例愈發響亮。“其實生活中的我不喜張揚,打贏了官司什么的我并不會主動宣傳”李勇對自己的成就輕描淡寫地說到,“律師的聲譽不是只靠打贏一兩件案子就獲得的,而是要靠多年的、打不同的案子所積累的。”
優秀律師的基本素養
也許很多人都認為,一個人只要嘴皮子功夫強、記憶力好就適合當律師。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律師行業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行業。”李勇語重心長地說,“很多人都對律師這行有誤解。巧舌如簧的人不適合也不配當律師!什么樣的人適合當律師呢?我認為他首先得樹立良好的品德,他必須先得是一個誠信的人,因為只有堅守誠信,他才能獲得當事人、法官和社會的認可,只有誠實守信才能有壓力、有動力,才能真正遵循律師的職業道德,才能不斷進步。”
“作為一名優秀的律師,首先要尊重事實,再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其次,他也得是個有耐心、積極進取的人。”他笑著說道,“因為通常人們都是遇到了困難和問題才會想起我們、找到我們,這個職業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無窮無盡的責任感和壓力。律師是要切實解決問題的,尤其像我做的是高端的商事業務,很多是企業董事會都解決不了的問題,然后留給了我們。所以這個職業要求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這個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一個人性格上原本存在的弱點,比如敏感、脆弱,就會逐漸被克服”。李勇相信,學法律專業的同學們無論以后能不能成為一名律師,這都是他們應當培養的優秀職業素養。
李勇對法律信念的堅持、作為一名律師的責任感,讓他在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但他卻非常謙遜,一再淡化他取得的成績,只是說還在成長的路上。輕輕的一句“在路上”,李勇的誠懇態度和進取意識顯露無遺,而他正腳踏實地,用耐心和堅持不斷向自己的人生新的高度默默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