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教育》(高教版)記者對我校校長孫寶國院士進行了專訪,并在《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10期“一把手訪談”欄目中發表了文章《一流學科建設助力一流本科教育——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院士訪談錄》。10月17日,中國教育新聞網對訪談全文進行了轉發,現將文章轉載如下:
孫寶國,漢族,1961年1月出生,山東招遠人,博士,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香料專家和食品添加劑專家。主要研究領域:食品香料、食品科學與安全。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F任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兼任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特邀副會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15年,國家推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簡稱“雙一流”),這是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國家高等教育的重大發展戰略。要實現“雙一流”目標,不是僅靠幾所重點大學集中突破,而是每所大學都應從自身實際出發,激發創新活力。在此背景下,北京工商大學根據學校實際,確立了自己的“雙一流”:即“一流學科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戰略目標。如何依托學校特色進行一流學科建設與一流本科教育?在推進“雙一流”建設中還有哪些困惑與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日前記者專程采訪了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院士。
記者:您是我們采訪的第一位院士校長,您的老師曾評價您有很強的洞察力和把握時代趨勢的能力。在“雙一流”的戰略背景下,學校未來建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思路是什么?
孫寶國:目前,高等教育已步入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此時推進“雙一流”建設,對國家來講是戰略性方針、戰略性調整,我覺得這個調整積極且及時。“雙一流”應該說是每一所學校的夢想,是大學校長的夢、也是大學教師的夢。由于每所大學的定位和任務不一樣,起點也不一樣,不可能所有大學及學科都變成一流。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型到大眾型,再到目前的普及化階段,各高校的分工、差異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北京工商大學的教育介于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之間,更偏重于大眾教育。如何實現學校自身的“雙一流建設”需要學校的領導把好脈、找準方向、定準目標,爾后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在“雙一流”、首都四個中心的建設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形勢下,學校的發展既要尊重歷史、依托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又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國家意志、行業發展和首都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科學定位、打造特色。2015年6月,學校第二次黨代會召開,確立了學校發展的“特色、內涵、規范、質量”八字方針,明確了今后五年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指導思想是:推進學科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研質量,增強科技創新與服務社會能力;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開放辦學水平;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繼續改善辦學條件,提升綜合服務保障能力;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增強學校發展軟實力。也就是說,今后五年,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我們希望以“一流學科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戰略目標引領學校發展,大力深化改革、強化特色,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努力實現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發展目標。
記者:特色是學校的名片,貴校的特色學科和專業有哪些?如何依托學校特色進行一流學科建設?
孫寶國:說到北京工商大學的“特色”就必然追索到學校的辦學歷史。學校是在原來的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商學院以及機械工業干部管理學院基礎上合并組建。原來的商學院、輕工學院是部委辦學,有行業辦學的特色和基礎。學校在制定大學章程、確定“十三五”規劃時,就學校的特色問題進行了反復探討,最后達成共識:工商大學的特色就是商科與輕工學科。商科和輕工學科既是學校的歷史,也是其現實,更是學校的未來。這個特色確定后,也就找到了學校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在商科、輕工學科里,具體到哪一個專業是特色,還需進一步凝練,如商科里我們的會計專業專業地位、辦學水平較高,社會影響好,與中央財經大學聯合培養會計專業博士研究生已十多年。此外,保險、金融、物流等專業,有行業中非常知名的專家、教授,學生參加全國競賽也多次獲獎,業內影響力大。
輕工學科的特色是食品與日用化學品。譚向勇書記在擔任校長時提出學校工科以食品為龍頭,這是發展的機遇,因此要舉全校之力大力發展食品學科。我的本科、碩士、博士專業都是應用化工,研究的是食品香料、食品香精,為食品服務,有便利條件。前幾年,因為食品安全事件炒得比較熱,公眾對食品添加劑很關心。我們關注到這一社會現象,本著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的職能,學校抓住發展機遇,強化特色,加強重點突破,團隊在食品添加劑和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我們的食品學科發展比較快,在食品行業的影響逐漸擴大,2012年我們獲批“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劑與安全”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近5年,學校食品學科獲得的項目資助也越來越多,僅2015年,學校在全國自然科學基金的食品學科資助項目里,超過了一些老牌名校排名第二。尤其值得高興的是,青年教師成長迅速,2015年學校15個基金項目中就有10個青年基金?;瘖y品方面,2010年6月,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工商大學中國化妝品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目前,在化妝品研究方面,我們在全國高校中排在第一位,如研發的蘆薈膠和蘆薈化妝品等產品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市場的認可,也推進了中國民族化妝品品牌的研究與國際的合作。
如何依托特色進行一流學科建設,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兩點:
首先,要著力加強學科建設,進一步提升辦學層次。未來學校學科建設的目標就是四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兩個世界一流學科、一個國家級研發平臺,簡稱“421”。博士點對學科建設至關重要,學校現有會計、食品添加劑與安全兩個博士點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希望“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間,能夠獲批食品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輕工技術與工程四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力爭經濟學與商學、農業科學技術兩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建成世界一流學科;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建設好“食品添加劑與配料研究中心”國家級的研發平臺,并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校外合作等加強學科建設。借力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今年學校分別與天津商業大學、河北經貿大學聯合成立了“京津冀經濟學學科協同創新聯盟”,與天津科技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合作簽約了“京津冀輕工類高校協同創新聯盟”,與天津財經大學、河北大學合作成立了“京津冀商科類協同創新聯盟”,這三個創新中心將有助于高校開展合作研究,增強學校服務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其次,要以國際化為抓手促進質量提升,積極推進國際交流和合作。一是要擴大國外留學生特別是碩士層面的招生數量,增加留學生攻讀學位人數,通過人才培養提升社會知名度。二是積極推進教師的國際化水平,通過引進海外人才、選派教師出國培養、聘用外籍教師等方式,促進教師隊伍的國際化。三是繼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鼓勵教師與國外高校開展合作研究項目,并出臺措施予以保障。目前,學校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建的北京市食品營養高精尖創新中心,我擔任中心主任,其中的研究骨干50%是境外的,大都是這個領域內的專家,大家通過合作共同推進對食品營養的研究。在食品科學研究方面,今年6月,學校與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團(Nature Research)、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IUFoST)達成協議,三方合作出版具有高影響力的開放獲取期刊《npj-食品科學》( npj Science of Food )。期刊將于今年上線,并努力在五年之內打造成世界食品界第一的期刊。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及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方面,我們積極加強與沿線國家高校合作,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的支持下,在學校經濟學院建立了北京工商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四是大力拓展外部合作渠道,尋求高水平的國際合作辦學伙伴,提升國際合作辦學的層次和水平,促進學生培養的國際化。
記者:我們知道,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基礎。請您談談“一流本科教育”的具體舉措?
孫寶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占據基礎地位,是大學教育的主體組成部分,也是大學辦學聲譽的重要載體。堅持“本科為本”,是我國一流大學建設的必然選擇。
縱觀國外一流大學,普遍將本科人才培養和本科教育質量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將培養一流本科生作為學校發展的堅定目標和不懈追求。例如:世紀之交,美國有關機構發布了《本科教育重建—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提出“重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推動了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學改革。這對我們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近五年,學校一直在大力推進和深化本科教學綜合改革,強調學生培養的“質量”。學校圍繞“質量優先、內涵發展”的戰略主題,秉承“育人為本、理論為基、應用為重、創新為先”的教育教學理念,立足于學校的辦學傳統、辦學優勢和辦學定位,明確學科專業特色和服務面向,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德才兼備、知行合一、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近兩年,我們推出了如下舉措:
一是進一步規范考試管理,從2014級開始實行學生集中考試。2014年11月,學校首次期中集中考試順利進行,千余名學生同場考試。大部分師生反映大考場的設置提供了一個公平的考試環境;從實際效果來看,“千人大考”通過嚴肅考風考紀,不僅降低了作弊率,也有利于良好學風和校風的建設;不少媒體對此做法予以關注并報道,集中考試的做法一直延續至今。
二是加強英語和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教學,加大對學生的獎勵。英語方面:第一,從2015級開始實行英語分級教學,根據入學英語分數分成10級因材施教。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學習法語、西班牙語等其他語種。第二,制定了獎勵政策。對國家四六級英語考試中成績優異的學生予以獎勵,目前已經開展了三次獎勵,導向的效果不錯。數學方面:針對現在學生中較多出現的數學弱項和考研數學問題,學校加強了數學教學,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數學競賽,加大獎勵力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和導向作用。
三是制定“十三五”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目標,確立學生培養的標準性指標“369”。“3”是指在“十三五”末,應屆畢業生的考研和出國讀研的比例要超過30%,鼓勵學生勤學上進,提高畢業生的考研出國深造率,并鼓勵學生實現高水平就業;“6”是希望有60%的學生在畢業時英語水平達到六級,具備較好的對外交流或出國工作的語言能力;“9”是指學生的英語四級通過率超過90%。“369”這個指標雖然不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部,但它是可量化的一個標志性指標。經過師生共同努力,“369”指標的達成,一方面,將彰顯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的質量;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學校有更多的獲得感,得到社會更大的認可。
記者:在貴校的“雙一流”建設中,您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和最高興的事情分別是什么?
孫寶國:最棘手的問題是教師隊伍的規模、質量既要有量的增加,又要有質的提高,以及學校特色的進一步凝練和創新。教師隊伍方面,不僅整體規模需擴大,要增加教師人數,還要提高隊伍的質量,兩方面都很緊迫。所以,人才引進和培養要堅持“挖大樹與栽小樹”同時進行。“挖大樹”是高層次人才引進;“栽小樹”是指培養青年教師,兩方面對學校的發展都非常重要。
雖然現在學校商科和輕工的特色已經凝練出來了,但是專業、學科、研究方向的特色需要進一步凝練,尤其是每一個教師的研究方向和特色還需凝練。學校實現轉型的重要任務是由單一的以教學工作為主逐步轉變為教學、科研和服務工作并重,這也需具體落實到各個學院,細化到對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方面工作的考核,這是保證學校順利實現轉型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教師們要通過提升基礎研究論文質量來實現ESI前1%的目標,更重要的是要圍繞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需要來建設一流學科。另一方面,教師們的觀念和能力需要進一步轉變和提升,要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最令我高興的是學校制定的發展目標和“雙一流建設”目標、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們體會到,改革要達成共識,要得到師生的擁護,學校的改革發展,更需要師生的齊心合力。
微訪談:
記者:您的座右銘是什么?
孫寶國:天道酬勤。
記者:您認為好學生的標準是?
孫寶國:勤奮、好學、有上進心、有責任感。
記者:您認為什么樣的教師是好教師?
孫寶國:喜歡學生、有愛心,能夠發現學生的優點加以引導,是學生的良師益友。
記者:您心目中一位好的大學校長應具備哪些素質?
孫寶國:了解大學的歷史、現實,把握學校未來發展的方向、特色,揚長避短,在激烈的競爭中找準位置,在人才培養上得到學生的認可。校長是學生的師長、是教師的榜樣、是師者之師。
記者:對您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幾本書)?
孫寶國:《名賢集》《毛澤東選集》。
記者:對您做人處事影響最大的一句話是?
孫寶國:以德服人。
(《北京教育》記者:李藝英 特約記者:張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