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15日,本學期《致知學堂》第一講、第二講線上開展,選課的同學均按時上線加入會議并聆聽講座。
4月13日,《致知學堂》第一講邀請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于強教授,以“兩會涉臺內容解讀”為題進行主題講座。于強首先和同學們一起閱讀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涉臺內容,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講解。
今年是“九二共識”三十周年。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鶗浻上愀蹠劶捌浜蠛娡鶃?,達成了“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九二共識”體現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的最大公約數。2008年至2016年,兩岸關系之所以能夠呈現和平發展局面,就是因為雙方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建立了基本的政治互信。2016年以來,兩岸關系之所以遭遇波折甚至出現動蕩,根源在于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針對同學們關心的近期熱點事件,于強談到,臺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有著本質區別,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妄想倚靠外部勢力分裂國家,這是徹底打錯了算盤。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高于一切。我們愿意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我們絕不為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近期,民進黨當局借烏克蘭局勢頻頻蹭熱點,刻意升高兩岸對抗與謀“獨”的調門,既暴露出他們心虛膽寒、色厲內荏的本性,又徹底撕下了他們所謂“不挑釁”的偽善面具。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外部勢力操弄涉臺議題,打的是“以臺制華”的算盤,犧牲的是臺灣民眾的利益。臺灣的前途、臺灣同胞的安全保障和利益福祉在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而不是指望什么外部勢力的“空頭支票”。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臺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于強談到,臺灣同胞在文創產業、精致農業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31條”、“26條”、“11條”、“農林22條”等政策措施的實施,讓臺灣同胞有更多獲得感,越來越多的臺胞把握機遇,積極投身兩岸交流合作,踴躍來祖國大陸追夢、筑夢、圓夢,共同譜寫兩岸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此次講座深化了同學們對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涉臺內容的理解。進入新時代,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向兩岸青年發出新的號召。同學們表示,要與臺灣青年一起攜手并肩,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共同為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崇高事業集智聚力、接續奮斗。
4月15日是第七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原院紀委副書記、黨委宣傳部部長、院機關黨委書記侯德義,以“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淦昌的事跡及精神為題展開專題講座。侯德義從國家安全的視角切入,從“我愿以身許國”“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科學報國投身新中國原子能事業”三個方面簡述了王淦昌的一生,贊揚了王淦昌以身許國的愛國奮斗精神,對他身居高位而心如赤子的高貴品格表達了敬佩之情。
王淦昌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也是我國粒子物理、核物理主要奠基人和卓越開拓者?!叭绻麤]有掌聲,有的只是恥笑和蔑視,你還會去愛國嗎?”而王淦昌用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愛國,不僅是因為祖國有多好,更多的是因為,祖國有多需要。1961年4月3日,根據組織決定,王淦昌開始從事核武器研究。他離開了條件優渥、求學便利的德國,回到了硝煙彌漫、災難深重的祖國。對王淦昌來說,這更是要他從熟悉的研究領域抽身,投身于他并不熟悉且更加艱難的工作。1961至1978年,王淦昌更名“王京”,告別繁華都市,奔赴“兩彈”研究的第一線,在中外物理學術界“消失”。他用17年的隱姓埋名、艱苦奮斗,托舉起了一個國家的地位與未來。終于,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王淦昌十分重視核能的開發利用,并以極大的熱忱推動著我國的核電建設,并為我國核電事業邁出艱難的第一步起了重要作用。在核電站建設上,王淦昌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引進設備為輔的原則,當有人認為搞核電站要從國外引進時,王淦昌堅持認為:“現代化是不能從國外買來的。”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的前半期,王淦昌在核能領域里四海馳騁,奔走呼吁,為中國核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學們被王淦昌科研報國的事跡深深打動,紛紛表示,王淦昌是老一輩科學家的縮影,許許多多如王淦昌一樣的老科學家為了祖國,貢獻自己畢生所學,以身許國,他們的名字、事跡值得被銘記。作為新時代青年,要傳承科學家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做新時代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