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首頁» 新聞資訊» 綜合新聞

攜感恩走進寧夏燕寶 送真情慰問特困家庭——寧夏走訪調研輔導員手記

 

 

 

編者按:

1月12日至14日,學生資助中心帶領商學院、經濟學院、計信學院以及食品學院4名資助專項工作輔導員遠赴千里之外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拜訪我校“燕寶獎學金”資助方并走訪慰問6名經濟特別困難學生家庭。

由全國500強民營企業寶豐集團出資設立的燕寶慈善基金會自2013年起連續對我校寧夏南部山區9縣5鄉105名學子提供每人每年4000至5000元的經濟資助,累計金額超過130萬元。學校此行帶去了寧夏受助學生的感謝信和感恩視頻,為燕寶慈善基金會贈送了錦旗并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走訪慰問過程中,6名教師分組,輾轉1500余公里,走訪了5縣6村的6名寧夏籍特困學生家庭,送去慰問品,并深入了解貧困家庭的收入來源、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當地的扶貧政策、存在哪些問題和需求等,為學校精準資助工作收集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探訪道路的曲折、耳濡目染回族特困學生家庭生活的艱辛給此行的學院資助工作輔導員極大的思想震撼,使他們對學生資助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本文記錄了此次走訪調研輔導員的所思所感。為保護所走訪的特困學生的個人隱私,文中提到的學生姓名均為化名。

寧夏之行的兩次眼淚——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資助工作輔導員 李玉嫻

寧夏之行,著實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也從未預料到此行會帶給我如此大的震撼和感動……

第一次眼淚,源于燕寶慈善基金會。之前對它的了解僅僅是簡單的幾個學生名字和名字背后的一串數字,是每年例行通知學生簽字并按時在征信系統添加這些學生的信息。但當我走進燕寶慈善基金會榮譽室,了解到基金會的創始人和出資人黨彥寶的扶貧事跡,我的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來。這位從窮山溝溝里走出來的民營企業家不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企業做大做強,而且致富不忘家鄉窮困人民,以“善心善行、善款善用、善始善終”為宗旨,6年累計捐贈16.53億元,資助寧夏11.7萬名學生完成了學業。這個淚水是感動的淚,欣慰的淚,溫暖的淚。黨彥寶的大義之行、大愛之情,帶給寧夏這片土地無窮無盡的溫暖與希望。

第二次眼淚,則是為家訪學生所流。經歷了近3個小時的波折,我們終于找到了要慰問的學生小李家所在村。村子坐落于六盤山腳下,從省道下來還要走過很長一段蜿蜒曲折的小路,路上的冰雪還未消融。我不禁感慨,學生每次放假,要熬過怎樣的漫長、經歷多少的困難才能回到久別的家。學生父親在村口等待我們,對我們的到來所表現出的歡迎與尊敬溢于言表。跟隨他走過一段土坡,我們來到“隱藏”在村子角落的家。眼前的所見讓我驚呆了:坍塌一半的土墻、空空如也的院子,屋內只有寥寥幾張桌椅、沙發、床和煤爐……

小李家里共有姐弟6人,3個姐姐已經出嫁,母親要在家帶孩子,父親在兩年前生過一場大病,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所以,家里只能依靠四姐一人的微薄收入維持全部家用和姐弟二人的學費。父親僅手術就花費了幾萬元,雖然醫保可以報銷一半費用,雖然被選為村中的建檔立卡戶,但對這個家庭的困難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值得欣慰的是,小李上進懂事,成為村里唯一在北京上大學的女孩,而且生活獨立,很少向家中要錢。一談到女兒,父親的臉上寫滿了驕傲。

談到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父親不停地感嘆黨的政策好。生源地貸款解決了學費問題,各類獎助學金和勤工助學則足以支撐省吃儉用的女兒的生活費,自然令家中感到了些許的輕松。

家訪結束前,我給小李父母播放了出發時小李托我帶來的一段視頻。在視頻中,她反復告訴父母不要擔心,天冷了爸媽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尤其當說到父母養育這么多的姐弟真的十分辛苦,以后工作了我們來養你們時,母親瞬間淚流滿面,父親雖然極力控制但眼眶也已經濕潤。此情此景,我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眼淚奪眶而出。這個淚水同樣是感動的淚,欣慰的淚,溫暖的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為有像小李這樣善良、成熟、懂事的學生感到驕傲。

家訪結束,我仍久久不能平靜,和同行老師互交流著各自的見聞與感想。此行讓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從事工作的重要意義和肩負的使命。從此,學生資助工作于我而言不再僅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一份剪不斷的情懷,更給我日后工作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資助一名學生,就是幫助一個家庭斬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商學院資助工作輔導員 李雨晴

當小紅用幾近哀求的語氣向我說“這個助學金,我一定得申請上啊”的時候,面對這個漂亮回族姑娘清澈的眼神,作為剛接手資助工作不久的輔導員,我的內心泛起了波瀾。爺爺和小侄子住院,母親患病,這個本就拮據的農村家庭雪上加霜。在同齡的孩子們都在課余盡情享受都市繁華的時候,懂事的小紅總是在想方設法為家庭減輕負擔。

當學校統一組織去寧夏走訪慰問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的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想到了她。

踏上寧夏的黃土地,我和食品學院夏賓老師來到了位于銀川市金鳳區涇龍村的小紅姐姐家中。因為小侄子馬上要在市里做手術,所以母親和哥哥一家暫居于此。小紅的父親在陜西做阿訇,哥哥也在清真寺學經,平時都很少回家,全家生活依靠母親和嫂子耕種的幾畝小麥田維持。今年因為家里住院的人多,以家人為重的母親一直沒有就醫,病情一拖再拖。提到小紅,母親眼中滿滿的都是欣慰,因為她是全村第一個考上一本的大學生,是村子里的驕傲。而欣慰的同時,我感受到了小紅母親內心深處隱隱的愧疚。她坦言,孩子上大學后的這一年多里,家里幾乎沒有給過錢,孩子所有的學費、生活費幾乎都是靠各類獎助學金和生源地貸款維持的。考上大學的時候,當地政府獎勵了4000元,國酒茅臺贊助了5000元,寧夏燕寶助學金每年4000元,再加上北京市一等助學金和“愛心成就未來”助學金,基本可以滿足日常的開支。“別的娃買上百的衣服,我家女子(女兒)只買幾十塊的,她只在食堂吃飯,花得少”,從母親的話語中,同為人母的我不難讀出其中的心疼。我把小紅在學校圖書館前拍的視頻放給家人看,母親哽咽了,眼淚中飽含的是血濃于水的真情。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此次走訪的幾位特困學家庭學生,都是回族的女同學。在這樣的貧困地區,女孩子能一路求學考上大學,離不開父母的支持,更離不開國家政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作為一名資助工作者,我愈發感受到了自身工作的價值。資助一名經濟困難學生,可能就是幫助一個家庭斬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回族女孩的大學夢,也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一磚一瓦,就從關愛每一位家庭貧困的學生做起,這一路,我不虛此行。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食品學院資助工作輔導員 夏賓

最近網絡流傳一句話:“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寧夏之行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安樂限制了我的想象。身在繁華的大都市真的難以想象的到寧夏經濟特別困難學子家庭的貧困程度。   

3天的走訪,在我的工作記錄本上反復記錄著幾個關鍵詞:貧窮、多子女、交通不發達、疾病、溝通不暢、扶貧……以前在做資助工作時,看到學生提交的《家庭經濟情況證明表》中的家庭收入來源、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口等內容,都只是一些數字和漢字。而當我們真正走進這些家庭時,忽然體會到了這些數字和漢字所代表的含義。

輾轉200多公里,我們來到了七營鎮南堡新村小于同學家里走訪慰問。由于導航路線指示錯誤加上道路顛簸,我們用了近3個小時才找到小于的家。在和小于母親交談了很長一段時間,父親才蹣跚著走到我們所在的房間。小于父親長期臥床,每天都需要吃藥。小于母親也在前幾年得過一次大病,還住進了ICU病房。出發前小于就反復叮囑我她的父母聽不懂普通話,不會說普通話。在小于嫂子這個“翻譯”的幫助下,小于的父母非常熱情地和我們交談。小于家共有6個兄弟姐妹,她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家中每年只有靠種地掙的8000元和170元的低保收入維持日常生活,小于能正常上大學完全靠的是國家貸款和獎助學金。小于今年得到了寧夏燕寶獎學金、北京市助學金,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國家勵志獎學金。當我們提及學生在學校的優異表現時,老兩口兒滿臉寫著驕傲。

臨行前,我為小于的父母播放了臨行前錄制的小于的視頻。“一直以來特別想對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由于爸爸媽媽不會說普通話,也聽不懂普通話,所以,無數次在紙上寫下來,從未說出口。正好這次可以通過小視頻的方式表達出來。不想說太多,說太多爸爸媽媽也聽不懂。謝謝老師們的用心,我相信這真的是一個小驚喜,的確,對于我自己,也是一個小驚喜……”整個過程,父親一直低著頭不敢去看學生的面孔,母親則不斷的擦拭著感動的淚水。

離開小于家,看到放眼望去黃色的土丘、破舊的公路、殘敗的土墻,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作為一個學生資助工作輔導員,我倍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更加明確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期待春花開,能將夙愿償…… 

    國家的好政策圓了貧困學子的“大學夢”——經濟學院資助工作輔導員王賽男

此次走訪慰問的6名特別貧困學生家庭中,有3名來自經濟學院。同時,我還帶著北京市資助重點課題項目的調研任務,這也讓我的寧夏之行顯得格外充實。

奔波于兩市三縣的3個學生家庭,途中的輾轉和顛簸讓我感受到了山區交通的不便利。連綿不絕的山丘也算壯闊,但望不盡的黃土地加之人跡罕至著實也透著荒涼。這不禁讓我想起燕寶基金會負責人提到的一句話:“這里的一方水土并不能養活這一方人……”。

走訪慰問時我了解到,這里的農戶多以種植土豆、玉米為生,年收入在七、八千元左右,如果趕上年景不好,收入就會更少。到了農閑季節,有勞動能力的農戶會到周邊工廠找找零活兒,但這樣的機會并不多。一戶農村家庭靠農業收入基本可以維持溫飽,但遇到家里子女上大學或是家人身患重病等,便會入不敷出、難以負擔。當地大部分為多子女家庭,4、5個孩子很常見,供子女讀書讓這些本就經濟困難的家庭更是捉襟見肘。沒有經濟支柱產業、家庭子女多、受教育水平低是導致當地經濟和家庭貧困的重要因素。

三戶家庭中的大學生都是依靠生源地助學貸款解決了學費問題。燕寶基金會每年對大學生4000元的無償資助和學校提供的助學金是她們日常生活費用的主要來源,為家庭減輕了很大壓力。提及此事時,三個家庭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激,是國家的資助政策和社會愛心人士的捐助讓貧困家庭的子女也能有機會上學。

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的小王同學家。這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貧困村莊,屬于六盤山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全村約九十余戶,所有村民都是回民。小王父親動情地說,在黨的惠民政策下,家里除了務農之外,還通過無息貸款政策畜養了牛羊,增加了收入,家庭經濟情況有了一定改善。小王和弟弟同年考上了大學,這讓小王的父母喜憂參半,甚至曾經有過讓小王放棄上大學只讓弟弟上的想法。村委會為了緩解其家庭壓力,為小王家申請辦理了低保證,小王和弟弟還通過生源地貸款解決了學費問題。困擾老兩口心里的大石頭沒有了,兩個農村貧困孩子同時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近十年,小王所在村里一共考出了十多個大學生,畢業后大都在銀川等大城市找到滿意的工作,徹底擺脫了經濟桎梏。

三天的走訪,我感動于當地百姓的民風淳樸、熱情,感動于寶豐集團回報社會的善舉和擔當,更感動于貧困家庭在黨的政策扶持下獲得的幸福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憧憬的信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堅信精準資助、精準扶貧,寧夏貧困地區的人民一定會擺脫當下的困難,更新觀念,自立自強,與全國人民一道攜手奔小康!

編后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寧夏之行讓所有在一線從事學生資助的輔導員們更加直觀了解到貧困學生的家庭狀況,更加清楚自身工作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在最新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將“資助育人”納入高校十大育人體系之一。今后,學校資助工作要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心系家庭經濟貧困學子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堅決落實國家資助政策、完善學校獎助體系、拓展社會資助渠道,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培養受助學生成為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校2016-2017學年24名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中,有13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肥西县| 皇室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桌子租| 百家乐赌博策略论坛| 百家乐官网有多少种游戏| 广州百家乐官网赌城| 百家乐大赌场娱乐网规则| 大发888下载 大发888游戏平台| 百家乐官网龙虎玩| 易胜博网| 百家乐官网过滤工具| 百家乐作弊| 德州扑克现金桌视频| 伯爵百家乐官网娱乐场| 大发888dafa8668| 永利高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威尼斯人娱乐城代理加盟| 百家乐官网赌博怎么玩| 百家乐翻天粤qvod| 百家乐官网娱乐官方网| 百家乐庄闲和收益| 百家乐怎么做弊| 百家乐官网澳门百家乐官网| 环球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365体育投注| 威尼斯人娱乐城网络百家乐| 百家乐技巧之写路| 辽阳县| 菲律宾卡卡湾| 百家乐赌博策略论坛| 24山向什么最好| 八宿县| 鑫鼎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规则以及玩法| 百家乐官网桌出租| 必博百家乐官网游戏| 大发888娱乐城主页| 百家乐最好投注法是怎样的去哪儿能了解一下啊 | 百家乐官网看不到视频| 网络博彩群| 金赞娱乐城真人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