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北京市法學會主辦,我校法學院承辦的“2021首都法學家沙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專題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通過線上會議的形式召開。來自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北京市法學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安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參與了本次會議。會議由學校法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俞亮主持。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長劉敏華致辭,他指出本次會議是落實黨中央人才培養的重要體現之一。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環境復雜的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的體系建設和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人才評定標準、自主培養規劃、體制建設等都需要制度保障。希望各位專家繼續推動人才立法的工作。北京市法學會二級巡視員劉朝茂表示,北京市法學會在市委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需發揮其智庫重要作用,也請各位專家在涉外法治人才研究方面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為深入涉外法治人才建設注入新的智力支持。
學校黨委副書記王偉代表學校向各位與會領導、專家予以感謝。他介紹了我校法學院將立足自身特色,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服務于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希望本次研討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理論等相關講話,對國家的法治及人才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會議研討階段,與會專家認真分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建設當前的困境及原因。中國人民大學楊建順教授認為“涉外法治人才”應當“善于處理法律事務,具有國際視野、理解國際規則、通曉相關語言,且能對基本的法律理念、法文化等有相應理解”。中央財經大學的郭華教授指出,要培養這樣的涉外法治人才,現有的高校法學生培養體制需要完善改進。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史全增副教授認為各高校在涉外人才培養方面應立足各自特色,形成內容豐富、層次多樣的人才。我校法學院顏蘇副教授表示,當前本校在課程設置上突出了自己的特色,應繼續深化“服務北京市”的目標培養人才。我校法學院馬擎宇建議,著眼當前國際大背景,當前我們的人才培養不能等同于單純的國際法教學,還應關注比較法及中國法的國際適用方面的培養。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理事長王麗和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佟麗華從實踐的角度提出,應加大高校與政府、企業等單位的合作,為儲備人才提供更多樣的實踐機會和平臺。此外,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步峰與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楊帆亦從課程體系培養、海外人才認定等角度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本次研討會響應黨中央的人才建設號召,內容豐富、討論深入。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既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當前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專家們提出的問題和意見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學院將盡快匯總梳理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形成相關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