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25日,致知學堂第三講、第四講在良鄉校區開講,紅軍后代授課團成員羅曉路和羅小明與同學們分享革命先烈的初心與家風,北京聯合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張寶秀教授講述了北京城市的起源與變遷。
24日下午,原北京市婦聯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井岡紅軍人物研究分會會員,紅軍后代授課團成員羅曉路老師圍繞“革命先烈的初心與家風”為同學們講述了紅軍長征時的艱難歷程,結合自己父母的人生歷程介紹了老一輩革命家們廉潔的家風精神。原供職于海軍司令部,劉華清上將秘書,現為江西干部學院紅軍后代講師團杰出專家羅小明老師與同學們回顧了在艱苦貧窮的年代,革命先烈們不懼苦難,堅持毛澤東的領導,為黨奮斗終身的光輝事跡,展現了以革命大家庭為主的時代下小家的家風風范。講座由藝傳學院輔導員李昀澄老師以訪談的形式進行。在與主持人的互動中,兩位講座嘉賓講述的每個故事、每個情節無不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在場的同學們無不被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品格和始終惦記黨和國人民的赤誠之心所震撼。
25日晚,北京聯合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北京學研究基地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張寶秀教授受邀為同學們講解北京城的發展故事。張教授分析了北京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基礎、交通樞紐位置以及歷史上的政治地理區位,并進一步講解了北京城從西周到明清的政治發展歷史。對于未來北京城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她認為要立足北京實際,突出中國特色,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北京建設成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具有廣泛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建設成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園。張教授聲情并茂地講解,引得同學陣陣掌聲。
講座結束后,記者隨機對參加講座的同學進行了采訪。經貿181班的王少菲同學表示:“從這兩名老師的家人即革命前輩的身上我真實的了解到了那個年代的貧苦和艱辛。他們參加了革命,忍受了艱苦的生活和戰爭的殘忍。正是他們的努力,我們才擁有了今天的一切。”傳媒182班的莘宇奧發表了自己的感想:“身為北京人的我,今天又知道了許多關于北京城起源與變遷的歷史小故事,張老師的講述非常有意思。誠如所言,身為一個北京人,就要知北京,愛北京,做最地道的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