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教授,食品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作為項目主持人和重要研究骨干承擔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和國家973計劃項目等15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國際SCI期刊和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0多篇,正式出版學術著作6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榮獲教育部、農業部多項獎勵,先后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長城學者。今年王靜教授被評為學校優秀教師。
“把教好書、育好人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
來自食品學院的王靜老師目前講授食品科學原理、現代食品檢測技術、科技英文閱讀與寫作等課程。作為一名教師,她熱愛教育事業,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把全部的經歷和智慧奉獻給了學生,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職責,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課堂上,為了能夠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王靜老師習慣走到學生中間,拋出問題讓大家思考、討論,并不時對同學們進行引導。經過大家的熱烈討論,王老師再對知識進行講解,同學們對知識點的掌握變得容易多了,也更有意思了。王靜老師說:“我希望上課的時候,同學們融入其中,參與其中,真真切切的成為課堂的一部分。”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知識也是在不斷的更新、變化,研究的觀點也在不斷的變遷。雖然基礎知識并沒有發生變化,但王靜老師的課程在日日更新。王老師告訴記者:“要讓學生們了解到時代的變化,實時感受知識的更新,伴著時代的樂章學習。”不斷更新的課程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在日常的備課中,王靜老師會大量查閱書籍資料,也會把自己在科研時發現的問題都融入到教學之中,與同學們一起探討、一同進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潛心研究、穩步進行不僅是王靜老師所做的,也是她教會學生一起做的。王靜老師不斷地與學生交流食品專業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的專業,及早的找到目標,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
在王靜老師看來,教書育人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上課過程中和平時交往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教會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明白學習的目的。在課堂上除了正常的教授知識外,王靜老師也會跟學生們講述一些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們去涉獵不同的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培養自身的能力,在大學四年中不斷充實自己。
面對很多同學們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王靜老師會平心靜氣地告訴大家,“即使目前你們所學的專業不是你們所喜歡的,不是你們當初選的,你也不要荒廢了大學這四年,因為大學四年所教會你的從來都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你能力的培養、心智的磨練!”就這樣王老師通過與學生們交流想法,在思想的摩擦碰撞中,讓同學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無論學生有什么事情都可以隨時聯系我”
在做好課堂工作的同時,課后的王靜老師更是親切,她脫離了教師這層身份,更像是朋友、是親人,給了學生們關愛,照顧了每一個遠離家鄉的孩子。
王靜老師的業余時間從來不止屬于她一個人,“我會把我的手機號給學生們,無論他們有什么事情都可以隨時聯系我”,她一直都屬于這群可愛的孩子。在課后的時間中,同學們無論是有學術問題需要討論,還是心理上的問題需要排憂,或者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需要分享,都會找到王靜老師。
王老師像同學們的朋友一樣,靜靜傾聽,也會像長者一般給出一些建議。當然,更多時候,她會鼓勵學生自己先想辦法,鍛煉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的學生說,“在平時,我們的小事都是自己決定的,只有大事才會跟老師一起商量。”如同一位學生在日志里寫的,在王靜老師面前,探討時不用擔心來自嚴師的嚴辭厲語,亦沒有來自一位博學者的壓迫感;交流時不必擔心被取笑,沒有心理上的壓力;分享時也是輕松備至,談天論地、暢所欲言。
在王靜老師科研團隊的研究生們眼里,王老師更像自己的親人。一年的中秋佳節,皓月當空,微風習習,家在外地的同學們難免于此時對月感慨,內心如打翻了調料瓶一般五味雜陳。但在這個時候,王靜老師總是笑意盈盈地來到同學們的身邊,拎著中秋不可缺少的月餅,讓同學們臉上的悲傷霎時消散,換上的是開心滿足的笑眼。王靜老師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祝福,還有陪伴與溫暖。王靜老師的學生魏軍艷說:“每年端午節、中秋節都會吃到王老師給的粽子、月餅,比起老師,她對于我們而言更像一個母親。”這個集“教師”“朋友”“親人”三重身份于一身的王靜老師與她的同學們早已經是一家人。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沉下心去鉆研”
王靜老師是授業解惑的老師,是學生們暖心的朋友,她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角色——一名把做科學研究當做愛好的科研工作者。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王靜老師潛心科研,勤奮探索,在食品功能性配料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研發營養健康安全的特色食品關注民生、服務社會。
王靜老師認為,工科的學習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的,在科研過程中發現問題后,如果不是對科研非常得熱愛,很難在枯燥的研究過程中堅持下來。對于一個科研人員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沉下心來去鉆研。王靜老師告訴記者,在平時的實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實驗數據不理想、實驗結果不理想的情況,但是她從沒有灰心喪氣或者中途放棄,而是一直都是沉下心來,查閱資料、查閱各方面的文獻、檢查科研方案,反復進行實驗,反復摸索,不找到問題的根源就絕不罷休。王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在科研方面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優越的實驗條件,為科研人員的潛心研究做好了后援工作。他對科研的熱愛也從來沒有停歇過,即使現在她甚至已經沒有空閑的時間來放松自己,她依然覺得自己應該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科研上。
生活永遠不會辜負那些堅持不懈、不斷向前的人,因為王靜老師的對科研的熱愛和執著,讓她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多優秀的成果。她作為項目主持人和重要研究骨干承擔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和國家973計劃項目等15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國際SCI期刊和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0多篇,正式出版學術著作6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其中,食品學院王靜教授以我校為第一完成單位且為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發表論文《Optimisation of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wheat bran》入選全球“農業科學”領域全球前1%ESI“高被引論文”,該論文2008年1月發表于《FOOD CHEMISTRY》期刊上,截止于2016年3月,該論文被引次數已達139次,在農業科學領域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
王靜老師所在的食品功能性配料與營養團隊由來自于海內外的年輕老師組成,主要從事于谷物功能性配料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功能性評價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團隊成員張慧娟教授說,王靜老師會根據每位老師擅長的研究領域以及團隊的發展規劃,給每位老師提出相對應的研究方向,為他們的職業規劃提出寶貴意見。王靜老師負責團隊的整體規劃及發展,是團隊的領航人,她對年輕老師非常有耐心,對教學科研十分勤奮、認真,對團隊所有的教學科研材料都嚴格把關,“甚至包括每一個標點符號。”
身為教師,王靜老師十分注重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之中。在課前準備課件時,她會結合科研中獲取的結論融入到課程之中,讓自己的科研發揮最大的功效。王靜老師談到:“在當今社會,隨著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科研知識的更新周期也越來越短,只有熟悉掌握基礎知識、大量閱讀近期文獻才能使自己在平時的試驗研究中得心應手。”因此王靜老師會將新掌握的學科知識融入到課堂中,使學生們對當下的學科發展情況有大致的了解,有助于平時的實驗探究。
她是教會學生學習的良師,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是陪伴學生生活的“母親”,以母親般的慈愛引導學生如何做人;更是熱愛專業、潛心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科研之中,解決更多實際的問題。這就是王靜,默默無聞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詮釋好每一個角色,為學生、為學校默默奉獻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