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經濟學院邀請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楊青松做學術講座,主題為“當前零售業的四個熱點及啟示”。經濟學院副院長郭馨梅教授、貿經系老師和產業經濟學全體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講座。講座由經濟學院貿經系副主任李麗教授主持。
本次講座主講人楊青松帶來從實踐中得到的前沿資料和信息,與產業經濟學的師生進行學術交流,積極推動了經濟學院學術月的開展、貿經學術活動的進行和產業經濟學研究生的學習。
本次講座從四個零售業熱點問題切入,深度分析零售業態發展、線上線下發展、生鮮經營和社區團購現象,最后揭示零售的三大核心競爭力:用戶、數據和連接。在“業態之爭,孰優孰劣?”問題中,他先講述了全球零售變革,分別闡述了產業革命的蒸汽時代(1785-1840)、電氣時代(1841-20世紀初)和信息時代(1969至今)的零售革命歷程,分析了中國零售發展滯后的原因。其次對中國零售變革,分別從計劃經濟(建國-1978)、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鋪(1978-1984)、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5-199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2-)和與全球一體化的經濟(2004-)五個經濟階段的零售發展歷程進行了分析,得到生產力(互聯網、數字化)決定生產關系(消費方式、經營方式)的啟示。“線上線下,孰強孰弱?”熱點問題中,他對純電商發展和實體零售電商發展的歷程進行了分析,并對線上電商和實體店商的優劣勢進行分析。他以百貨、超市、便利店、專業店等業態為例,講述了其發展電商優劣勢,從戰略層面、運營層面和技術層面對線下零售開展線上業務進行了剖析。關于“生鮮經營,救命稻草?”的問題,他首先對生鮮行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從供應方和銷售方兩方面進行了分析,指出生鮮的方向主要為新物種、社區生鮮、生鮮電商、傳統零售的生鮮,同時,他分析了生鮮電商的四大發展歷程:覺醒發端、野蠻生政、經營苦難和轉型發展。他提出,生鮮發展主要難點是標準化程度低、冷鏈要求高、保質期短、損耗高、獲客成本高和競爭無處不在。談到熱點社區團購,楊青松分享了“2018年中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估計1.14萬億,比2017年增長67%。2018年11月中旬,社區團購賽道共計披露融資事件21起,總計融資金額達20.4億元,共有超過30家投資機構入場”這一事實,深度剖析了社區團購爆發的原因、主要優勢和主要問題,指出社區團購作為零售補充場景、并購整合加速和采用復合業態發展的發展方向。
在互動交流環節,老師和同學門與楊青松就零售業發展領域的問題進行了討論。郭馨梅對本次交流討論進行了總結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