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峻,全國人民面臨著一場事關生死的疫情阻擊戰。在這特殊的時期,我校青年志愿者趙鳴坤、牛伊頡、苑昊洋主動請纓,奔赴“戰場”,響應國家“全民抗擊疫情”的號召,積極踴躍地加入自己所在地區的防控志愿隊伍中,站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前線”,為疫情阻擊戰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勇擔重任、聽從指揮,彰顯出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 趙鳴坤: 我校志愿者趙鳴坤自愿報名成為首都無償鮮血中心獻血車上的志愿者,負責為獻血者登記、測量體溫、發放紀念品等工作。趙鳴坤還在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的兒科急診病房進行志愿服務工作,協助醫護人員為病人打印化驗單、分揀藥品、安撫病人及其家屬情緒。當問及為何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時,趙鳴坤說道:“這些工作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能讓病人的問題得到解決、讓家屬們的情緒得以緩解、讓獻血者的愛心得到歸宿,并且能給醫護人員爭取到短暫的休息時間,這便是我在志愿過程中最大的滿足。” 趙鳴坤的職責是消毒并測量體溫、詢問獻血者最近的飲食狀況、指導其填寫獻血登記表、協助醫護人員為進行體檢、解答獻血者的疑惑、發放獻血證明和紀念品。遇到第一次來獻血的志愿者,趙鳴坤會簡單介紹獻血的意義以及對人體的益處,既能幫助他們擴展知識、推廣獻血活動,又能緩解獻血者的緊張情緒。在為每一位獻血者服務以后,無論能否獻血、獻血多少,趙鳴坤都會表示感謝,讓獻血者感到溫暖。 志愿過程中,有獻血者問趙鳴坤:“疫情越來越嚴重,你怎么還愿意出來做志愿活動?”趙鳴坤回答說,作為當代大學生志愿者,越是在這種疫情關鍵時刻,越能體現出我們奉獻他人、維護社會平穩運行的價值。既然那么多工作者都毅然選擇在此時奔赴前線,我這么年輕,又怎么能退縮呢? 趙鳴坤表示,他的父親是小湯山醫院的一名醫生,疫情爆發后,小湯山醫院在第一時間被改造成北京疫情治療基地,他的父親也奔赴一線。看著父親晝夜奔波的身影,趙鳴坤知道對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僅靠醫護人員是遠遠不夠的,每個中國公民都有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維護國家正常運轉的責任。身為一名團員青年,更有責任在此艱難時刻奉獻自我,要向父親學習,為防控疫情出一份力。他認為,疫情既是對國家醫療水平、制度建設的考驗,更是對每一位公民人性的考驗,要對社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正能量。 牛伊頡: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京旺家園的牛伊頡是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大二的一名學生,她的父親是一名城管隊員,身為一名黨員,父親從大年三十起一直工作到現在。他帶領隊員對朝陽區望京街道負責地區的樓宇、小區、企業、商鋪進行上門檢查,監督記錄各單位消毒、體溫檢測、上報數據、應急預案等情況。“黨員總是應該沖在最危險、人民最需要的位置上。”這是她的父親最常說的一句話。 受到父親的感染,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和副班長,牛伊頡來到東城區西單聯通大廈的獻血點進行志愿服務。她了解到,我國的血液儲備處于急缺狀態,尤其是在這個抗擊疫情的非常時期。她帶好口罩,拿著血液中心送來的福字禮包,來到獻血車外面的廣場上,對路上稀少的行人進行獻血宣傳,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伸出援手幫助他人。她還留下了自己造血干細胞的血液樣本,雖然她知道能夠配型成功的幾率很低,但她表示,如果真的有機會,一定會捐獻自己的造血干細胞來拯救他人。 苑昊洋: 疫情爆發初期,苑昊洋也自愿加入到西單聯通大廈獻血車志愿服務工作中。他的任務是人員登記、量體溫、叮囑進出獻血車的人們及時消毒、照顧獻血者、發放紀念品、給獻血車消毒等。獻血車上醫務人員臉上被口罩壓紅的印記讓苑昊洋印象深刻。他曾在電視中聽到了一個詞“逆風者”——逆私情,行公義。在這個疫情肆虐的危難時期,是無數奮斗在一線的醫務“逆風者”們用專業的知識和貼心地照料與疫情做著最危險的斗爭。苑昊洋說:“身為青年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承擔起時代的重任,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的人。” 苑昊洋還談到:“在這次志愿活動中,我學到了應對疫情的相關知識,還體會到其實疫情遠沒有那么可怕,只要科學地做好防護工作就能有效地阻止疫情的蔓延。我也會用在志愿服務中學到的防護知識幫助周圍的親戚朋友提高疫情防范意識,共同建立起疫情防護安全網。”正如南征北戰在《武漢加油》MV中曾說‘慌亂總比事情本身可怕’,在這種特殊時期,苑昊洋認為不必驚慌,而應堅定信念,相信黨和國家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希望每個人都能掌握正確有效的防護措施,不傳謠、不信謠,相信陽光最終會撥開迷霧。 眾志成城其可摧乎,萬眾一心其可亂乎,一呼有應,天下景從。這些北工商的志愿青年體現出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的奉獻精神,他們心中有“國家”,行動顧“大家”,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