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數字中國和法治國家建設號召,11月29日,由北京市法學會主辦,我校承辦的“2023年首都法學家沙龍——數字時代首都法治人才培養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在阜成路校區舉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姜偉,北京市法學會黨組書記、專職副會長郭旭升,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人才高地建設處處長龍畢敏,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郭建華,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劉敏華出席會議。會議由學校法學院院長陳敦主持。
姜偉在致辭中指出,數字技術是顛覆性的通用技術,數字法學是最具有穿透性的交叉學科,顛覆了傳統的法學知識結構,具有科技性和國際性兩個顯著特征。數字科技和數字法治將成為影響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數字法學既是法學學科中技術含量最高、受技術影響最大,并與技術創新同步發展的前沿學科,又是具有國際性的涉外學科,容易形成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理論術語、法治規則、研究范式。在國際數字經濟和科技產業競爭的主戰場,迫切需要提升我國在國際數字化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新時代的法律人是我國數字化建設進程的推動者、參與者和見證者,積極研究數字化的建設與數字化對學科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是法律人的使命所系、責任所賦、本職所在。要發揮首都教育的學科優勢和人才資源,借助數字科技為法治中國建設增添更多科技含量和智能元素,逐步健全以人為本、全民共享的數字人權保障機制,切實提升國家治理的實踐效能,努力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明。
郭旭升在致辭中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早日培養出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過硬、通曉國際規則、精通法律實務的法治人才隊伍。北京市法學會建成了“首都法學法律高級人才庫”,開展“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評選活動,組建成立了“百名法學青年英才”隊伍,潛心致力于打造“首都法學法律工作者之家”。他談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培育符合數字時代需求的數字法治人才,對于首都乃至全國的法治建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加大數字法治人才的培養和輸送,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郭建華在致辭中講到,法學院校是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要促進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北京工商大學作為北京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近年來主動應對數字化轉型新挑戰,在電子商務法、“兩區”立法、外商投資條例立法等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在互聯網商法、數字法治、數字貿易法等學科方向形成了比較優勢,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北工商智慧。學校成立了全球治理與數字法治研究院,并通過該創新平臺積極探索數字時代的法律治理問題,以實際行動探索培養數字時代首都法治人才。希望研討會成果能夠轉化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法治人才的政策舉措,以更大力度推進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推動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
會議研討階段,與會專家從數字法治人才需求與供給兩方角度認真分析了數字時代首都法治人才培養的機遇與挑戰。我校特聘教授、全球治理與數字法治研究院院長佟麗華指出,人類社會快速進入數字時代,數字法治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話題,中國若想未來引領全球規則的制定則需要采取靈活形式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法治人才。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管辦主任李文超歸納了數字法治的特點,并從扎實的理論功底、熟悉數字社會、熟練掌握人工智能工具以及持續的學習能力等角度,對數字法治人才培養提出建議。抖音平臺商業政策研究院院長趙亦勤從平臺企業人才需求角度介紹了數字法治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并從穩定的法律政策環境、人員隊伍相對穩定、密切跨界交流等方面對數字法治人才培養提出建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全增認為,數字技術發展對法治人才培養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應建構一個分層次的數字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打破傳統路徑依賴,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和人才分類培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后、日本法政大學講師楊帆從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方式、涉外視野等方面闡述了對數字法學人才的內涵,并提出要重視現有法治人才的轉化和充分利用,以促進數字法治人才隊伍建設。海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榮提出要培養懂技術的法律人,面臨的共同困境就是個人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問題。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團隊知識結構的互補,可以采取“補短”方式,激發學生之間專業知識的這種交流和碰撞,從而產生比較好的育人效果。我校法學院教授、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呂來明認為學校培養數字法治人才在教師方面面臨著觀念和知識的雙重轉型,在教學平臺方面要突破技術和法律的壁壘,打通法學學科內部的知識壁壘,同時實現法律邏輯和商業模式的融合。我校法學院教授胡冰子以全球視野和涉外法治的視角作為切入點,提出國際數字法治案例庫的構想,并從教學創新和終身學習等方面對數字法治人才培養提出建議。郭旭升在研討環節總結發言中指出,數字時代天地廣闊,大有作為,數字法治這一時代命題需要大家共同面對,聯手解決問題,數字法治人才培養要著眼于現實的需要,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好,堅持不斷創新發展,搭建平臺共同迎接挑戰。
劉敏華作會議總結,他指出,本次論壇的關鍵詞為跨界、融合和人才。一是跨界,數字法治人才培養需要跨學界,突破學科、專業壁壘。需要跨業界,使法律與商業相結合,展開對話,加強融合。需要跨國界,要有全球視野、開放思維。二是融合,要在融合中打造新的組織形態,培養創新型人才。全球治理與數字法治研究院的建設、數字法案例庫建設、數字法治智庫建設、數字法治創新實驗班、教師隊伍的信息化能力培訓、在平臺企業開展實習實訓等,都是不拘一格打造新的組織形態培養數字法治人才。三是人才,面對數字時代首都法治人才培養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要抓住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的難得機遇,打破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促進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培養更多交叉融合型法治人才,促進北京數字法治人才高地建設,為新時代首都發展貢獻力量。
來自北京互聯網法院、抖音平臺商業政策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海南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單位的20余位專家學者和部分數字法治創新實驗班學生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