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材料系(塑料所)黨總支組織師生黨員參觀國家數字圖書館(二期新館),正式啟動了系(所)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系列活動。
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大家來到建筑風格簡約、現代的國家數字圖書館。據介紹,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作為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民族文化工程,總建設周期為2005-2010年。二期新館建筑面積80538平方米,設有讀者座位2900個,日均接待讀者能力約8000人次,國家圖書館館舍總面積也隨之增至25萬平方米,居世界上國家圖書館第三位。國家圖書館不斷增加數字資源的種類和數量,截至2008年6月底,數字資源總量已超過200TB,其中自建數字資源總量已達130 TB。同時,免費開放無版權數字資源,并通過互聯網、數字電視、移動終端、電子政務外網、衛星、光盤等多種方式,面向全國乃至全球提供服務。
在這座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數字圖書館內,我們清晰地感受到升起的基座和臺階、巨型鋼結構的立柱、水平延展的透明屋頂等現代元素給人帶來的藝術享受;在寬敞的開放式閱覽室,圖書自由索取的便捷功能,體現出空間與需求的和諧布局;在充足的自然光環境中,大家參觀了高雅的學術區、安靜的研究區、多彩的藝術區、溫馨的休閑區以及現代化的展覽區和培訓區,體驗到設計中彰顯出的人文關懷。
二期新館將傳統服務與數字服務相融合,集查、閱、咨、藏、網絡服務于一體,突出新理念、新技術、新服務。在這里,無線上網技術覆蓋全館,如果你自帶便攜式電腦,可隨時獲得最新的網絡信息;擁有560臺電腦的電子閱覽室,讀者在互聯網和館域網上可以查閱超過百萬冊的電子書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可以為讀者提供智能架位導航服務;還有手持便攜式移動閱讀器等最新引進的設備等等。在首次看到的視覺障礙人士服務區,視覺障礙人士可通過電腦鍵盤控制電腦,并通過國家圖書館與殘疾人聯合會聯合建設的“盲人數字圖書館”獲得與正常讀者一樣的數字信息資源。來到館區設置電子閱讀站,老師和學生利用觸摸屏查閱了數字報刊,方便快捷的服務讓大家再次感受到數字圖書館的科技魅力。
在新館地下一層稽古廳古籍藏書庫前,雖然沒能目睹在恒溫恒濕條件下文津閣內保存的《四庫全書》國寶芳容,但站立在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價值的中國古代典籍前,仍然讓我們感受到數千年中華文化的厚重博大和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貢獻。
令人興奮的是,館區設置的咨詢臺中,我們還查到已收錄到國家圖書館的《中國塑料》和《北京工商大學學報》期刊。在中文期刊陳列區,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最新兩期的《中國塑料》雜志和《北京工商大學學報》。作為中文核心期刊的《中國塑料》雜志,到今年已創刊22周年,自創刊以來,一直被國家圖書館收藏。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際,又陳列到國家數字圖書館,大家為此倍感自豪。
這座目前世界最大的中文文獻收藏館和國內最先進的信息網絡服務數字圖書館,不知不覺已參觀了兩個小時。國家數字圖書館數字資源豐富,廣闊的空間、現代化的設計、豐富的藏書、先進的設備,讓每一位到場的師生充分感受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成,人民群眾平等、自由地在公共圖書館獲得所需信息正在逐步實現。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為開展全民讀書,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和科技素質,提升全民族的軟實力,建設學習型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利手段。
大家紛紛表示,國家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巨變的一個縮影,我們要在本職崗位上繼續努力,開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