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校友風采錄》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建校60周年籌備工作的重點工程之一。藝傳學院08級學生記者們利用寒假的休息時間,抓緊采訪,認真寫作,圓滿地完成了《校友風采錄》的采寫任務。其間,黨委副書記盧思鋒傾心籌劃,校慶辦、宣傳部、學生處指導有方,藝傳學院院長沈毅、新聞系主任王擎組織有力,學生記者們傾情投入,使各項工作進展十分順利,目前已完成采訪寫作70余篇。《校友風采錄》是聯系校友情誼,鞏固校友資源,展示校慶工作的重要手段,今后將逐年進行下去,歡迎讀者們也積極參與進來,提供校友采訪線索,擴大校友采訪范圍,我們將根據情況給與獎勵。
校友采訪熱線:68984700
人物簡介:
賀名侖,1929年12月出生于山東牟平,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曾任北京商學院院長、名譽院長,其主要社會職務有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第二屆副會長,中國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市人民政府商業顧問,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經濟管理委員會委員。一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50年。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一項鐘愛的事業,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長久地堅守。放棄的原因會有很多,可能是困難,也可能是誘惑,所以能堅守到最后的人總是會有與眾不同的魅力。有一位教授,他將自己生命中的五十余年光陰都獻給了教學與科研工作,他也將自己生命中的五十余年光陰獻給了一個學校,他就是原北京商學院院長,也是唯一的名譽院長——賀名侖。
堅守科研
賀名侖于1929年出生于山東的一個商人家庭,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高中來到北京。1949年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上其實是有保送上學的名額的,但是賀名侖堅持依靠自己的實力參加了考試,并于195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貿易系。1958年,貿易部在中央商業干部學校的基礎上建立了北京商學院,賀教授被調來教授商業經濟(商學院的這個專業在當時與人民大學的貿易經濟專業齊名,都是聞名商學界的專業)。這就是賀名侖與商學院緣分的開始。
那個年代中國還沒有發達的經濟,也沒有自己系統的商業理論,賀名侖與前輩們一起開始了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對商業政策學的創立及商業經濟學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賀名侖還在80年代初進行了商業文件學的創建與研究工作,是中國大陸市場營銷學的開拓者之一。他多年來撰寫論文并主持完成了商業改革方面的六個課題,對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商業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增強企業活力以及中國市場學與商業文化學的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
賀名侖的學術研究歷經三個階段,即商業經濟、市場經濟以及商業文化,他笑稱“自己見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
堅守教學
賀名侖的教學生涯開始于1952年,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幾乎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北京商學院。他說沒有不愿意聽課的學生,只有不會講課的老師,而他自己就很善于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在講課時他會時刻注意學生的神態,因為這些細節能反映出來自己的授課是否被學生所接受。文革結束后商學院于1978年復校,賀名侖擔任了商業經濟部的副主任,1978年升任主任,1981年又被任命為北京商學院副院長,1982年升任正院長。職務的變化使賀教授的教課對象不僅限于學生,還包括老師和企業家,“所以這就需要不同的方法,”賀教授如是說,“對老師講課和對學生講課是不一樣的,對學生講課是要讓他們接受知識,而給老師講課則是要他們知道回去之后如何講給他們的學生聽。”這大概也是賀名侖教學的精華所在——教育不能千篇一律,要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教學管理方面,賀名侖之前,商學院的院長一直都是由貿易部直接派干部就任的,而從賀名侖之后商學院開始了由教授擔任院長職務的歷史。賀名侖在1982至1991年間一直擔任北京商學院院長一職,任期長并且使學校發展穩定。在這期間商學院有三個特點:一是教授也要上課,二是教學聯系社會、接觸基層,三是規模雖然不大,但是頗有名氣,國家的第一批碩士點就被商學院爭取到了。
寄望母校
北京工商大學已經走過了60年,賀名侖對學校的祝福也承載了接近60年的感情,可以說他與學校是歷史的統一。2007年11月北京工商大學在辦學定位和辦學思想研討會上將學校定位為以教學為主、教學科研協調的大學。賀名侖非常贊同這樣的定位,他語重心長地說,只有重視科學研究,學校才有進步,才有發展。最后他還告誡年輕人,要誠信做人,要努力工作,尤其是誠信,非常重要。
記者手記:
賀名侖是一位在商業經濟學與市場學研究中頗有建樹的學者,作為北京商學院的院長以及唯一的名譽院長,他是北京工商大學非常有魅力和風采的校友之一。他雄辯且嚴謹,威嚴卻寬容,他的學生提起他的時候總是帶著欽佩和欣賞的笑容。今日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類專業的發展離不開昨日賀名侖先生的研究和管理。
我們還側面采訪了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沈毅教授,他與賀名侖有過一些接觸,對其評價頗高:“賀院長的確口才超群,思維敏捷,記憶力強健。一場幾十分鐘的講話,不拿講稿,滔滔不絕,邏輯縝密,理論性強,屬于他本專業領域商業經濟的知識很淵博,見解很深刻,差不多也算擲地有聲了吧。有時我想,以他的稟賦和才華,當好一個部長甚至更高的職位,應該是綽綽有余的。”
精彩對話白:
問:五十多年的教育經歷,使您對商學院有著怎樣的感情?
答:可以說我做了一輩子的教育事業,一輩子就耕耘在這塊土地上。別人問我為什么不在外面買房子,我不愿意住到外面去,我習慣住在這里了,就算出個門鄰居大家相互都認識,打個招呼。人嘛,就是要講人氣、人緣的。
問:請您評價一下您在任期間的商學院有什么特色。
答:當時商學院有三大特點:第一就是教授也要上課,不然要你做教授干什么呢?第二就是老師們的講課要聯系社會、接觸基層。你們當學生的知道,如果老師照課本講,你們肯定覺得沒勁!第三,就是商學院當時規模不大,但是很有名氣。為什么有名氣呢?因為當時我們學院的貿易經濟專業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商業經濟專業是最有名的兩個專業,在當時是很有影響力的。
問:您現在還從事什么科研嗎?
答:從商業經濟到市場學,再到現在我研究的商業文化學,可以說我見證了咱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吧。我認為商品本身就有文化。咱們現在總是說“顧客就是上帝”,中國人不信上帝啊,上帝是什么?我最近在研究儒商,我認為商家與顧客最好是親朋關系,這樣就比較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