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道,男,1998年畢業于北京工商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會副主席、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并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學生干部、北京市和部級優秀畢業生。畢業后,曾先后在建工集團機械公司和賽博集團(Cybercity Group)工作。期間,攻讀了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2002年5月,許玉道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國研大講堂”,任國研大講堂經理,國研大講堂的系列主題經濟論壇曾在中國主流經濟生活中引起較大反響。現任北京產融光華咨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兼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領導的“中國注冊金融分析師培養計劃”執行辦公室主任。
一身西裝,一個公文包,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卻擋不住他睿智的眼神,言語中無時無刻不展示著自信與樂觀——這就是許玉道,北京產融光華咨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兼任“中國注冊金融分析師培養計劃”執行辦公室主任,該培養計劃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美國的一個國際合作高端金融人才培養計劃。
大學生活
已離開大學校園十二年的許玉道在提到當年的校園生活時,說了三件讓他至今記憶猶新的事。
“每當提到校園生活,我第一件想起來的事就是剛入大學時的那場拔河比賽。那會兒,大家來自天南地北,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驕傲。那場比賽拉近了大家的距離,讓我們從孤獨到自負再到努力拼搏、團結合作,很多人手上都磨起了水泡,同學們因此凝聚起來,后來我們班還拿了全校的亞軍!”許玉道繪聲繪色地描述起了那個已過去十幾年卻還在他眼前浮現的場景。
大學期間,許玉道擔任了校青志協的會長,那段歲月,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工作能力上,都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那時的青志協,只有黨員、學生干部、積極分子才能參加,所以大家真的是在無私奉獻。我們做過很多具體的工作:在校門口車站執勤、到食堂擦碗柜、杜絕圖書館占座惡習、給信箱分信、自發地給老師送茶水、幫老師擦黑板等等。”說到這些,他臉上充滿了自豪與驕傲之情。
而在大學期間最讓許玉道激動的事情是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說實話,當我宣讀入黨申請書的時候,激動得淚流滿面,我發自內心里感到自豪。對于現在的大學生,可能是很難想象的吧。”而他入黨那年剛滿18歲,是那屆的第一批黨員。
奮斗之路
因為是當年的北京市和部級優秀畢業生,許玉道很輕松地獲得了留京指標,進入建工集團,解決了戶口問題,然而他只干了半年,就選擇了辭職。“當時國企改制是整個社會的主旋律,成功改制國企的老總們是社會的明星和寵兒,也是很多年輕人的榜樣。于是懷揣著滿腔熱情到國企去,夢想著改變國企,實現扭虧為盈。可到后來才發現現實絕非那么簡單,體制的力量太強大,自己的力量很渺小。”說到這里,他無奈地笑了笑。“離開國企的另一個原因是工資太低,那會基本工資不到600,加上補貼300,總共900塊錢。因為朋友很多,每到周末都會來我這聚會,一起打籃球,發的工資幾乎不夠解決大家的伙食,所以肯定是個‘月光族’,連女朋友都談不了。不過那時真的是貧窮著、卻幸福著。”
而從國企進外企這個看似困難的事情對于許玉道來說卻是異常簡單。“那時候網絡還不是很普遍,上網找工作的人很少。而我因為工作原因,時常呆在機房,上網很方便。那會剛剛有了51job,我第一天投的簡歷,第二天叫我去面試,第三天就通知我去上班了。”說到這個神速的求職經歷時,他不禁哈哈大笑。“那會兒在外企搞市場分析,和本科專業關系不大,但是好像那時候整個社會比較缺人才,企業也很注重人才的培養,我們白天上班,晚上做培訓,很辛苦,但員工都不會說累,大部分經濟方面的知識底子都是那會打下的。”
在許玉道不斷的努力下,外企生活慢慢步入正軌,從分析師到項目經理,再到中國區的商務總監。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他發現了自己的職業發展面臨新的瓶頸。“公司的高管基本都是香港人、臺灣人、新加坡人,再高一點的則是歐美人,而且基本都持有哈佛、耶魯、斯坦福那類牛校的PHD和MBA,隱約發現自己的職業前途面臨一個玻璃天花板。”在老總也是私人朋友的建議下,他決定攻讀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工商管理MBA,而這又為他未來的職業發展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2002年5月,許玉道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國研大講堂”,任國研大講堂經理。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我當時能進國研是因為自己有外資咨詢公司的工作經驗,并且還有MBA學位,那會擁有同等條件的人還是很少。”在國研大講堂這個大舞臺上,許玉道傾注了大量心血,也有很多機會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各部門的頂尖專家和中央部委的高層官員打交道,當時國研大講堂的主流經濟論壇和研討會很有影響力。然而這樣的平靜日子沒過太久,他內心又開始掙扎。“那時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在問我是不是該更自由、更舒展的做點事情,于是開始考慮自己創業。那真是一場賭博,把自己所有的錢,關系都投進去,一旦失敗,一無所有。”說到這些,他的表情不禁嚴肅起來。“那時幾乎所有親戚朋友都不贊成我的選擇,但幸好有太太一直支持著我,給了我堅持的力量。我之所以選擇創業,是因為覺得自己已經擁有了創業的資源,包括資本和人際網絡,同時也有了商業機會和團隊。”如今許玉道任北京產融光華咨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兼任“中國注冊金融分析師培養計劃”執行辦公室主任,負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領導的中國注冊金融分析師培養計劃在全國的組織、推廣和管理。
而這一切,對于許玉道來說,還只是開始。他正在開始思考另一件事情——創辦一個新的機構,著眼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專注于中國產業和金融領域的中長期、戰略性項目投資與顧問服務。背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和企業研究所的領導支持和專家團隊,他這次謀劃的一定是一個更廣闊的事業。對于未來的理想,他毫不猶豫的說當有了一定的財富,想做一名慈善家,將錢捐出去修路,幫助貧困學生,對社會貢獻一份力量,這樣的一生最有成就感、最有價值。
對學弟學妹的寄語
如今已成為公司老總的許玉道在人才招聘時有著自己獨特的側重點。“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董事會就定了一個用人原則——用盡量少的人!所以我在用人上要求是一專多能,有很強的綜合能力;第二點要求復合性的知識結構,原則上是學金融出身,但最好是本科學工科,研究生學金融,因為搞金融對數學要求還是比較高的;第三點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英語水平要求比較高,最好是六級或者更好。”在談到大學生就業時,他提到了幾個問題。“大學生要注重職業的忠誠度,要有責任感、職業道德和團隊協作精神,要注重實踐和執行力的培養,不能太書本化——這些都是大學生就業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同樣,他對學習金融學和經濟學的學生提了一些建議。“首先金融學和經濟學是門顯性科學,就是沒有學過的人也懂一些,因此學習這些學科的同學要在畢業時成為專業人士,對經濟和金融問題的認知和探討要區別于非專業人士;第二要有全球性視野,如今經濟金融全球一體化,在校學生不能只滿足書本,要放眼看世界,對全球金融領域的最新趨勢和動態保持敏感性;第三要有實踐,在實踐中去體驗金融學規律,不能停留在書本理論和夸夸其談,一切要從實際出發,要看執行力,看結果和業績。”
在談到有關專業問題上時,他強調不論以后做什么都不能不重視自己的專業課。“在報考大學的時候,我雖然對機械工程一無所知,和很多同學一樣,報志愿是很盲目的,不過,那時我也從沒有想到要搞金融,但如今我覺得學機械工程時的那種嚴謹、務實和邏輯思維對我現在工作幫助還是很大的。”
對母校的憧憬
“從母校畢業這么多年,我覺得母校的最大變化是校園變大了。從北京工商大學畢業我覺得很驕傲!”許玉道感嘆著第一次去良鄉校區的感覺。當然,對于母校未來的發展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母校能夠在學術學科帶頭人上引進國際化人才,增加學術成果,并且在發展時要有國際化視野。祝福母校的未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