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他們是2009年北京市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策劃類一等獎獲得者;他們是亞寶藥業----“形·色·童年”----亞寶丁桂兒臍貼策劃案策劃成員;他們是王文利、戚葉暉、王雪娟、趙丹、張賀雙以及指導教師張翔。
王文利、張賀雙、趙丹、王雪娟和戚葉輝均是來自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廣告06級學生,其中策劃組小組長王文利專業是廣告學(廣告經營管理方向)。
張翔,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日本吉田秀雄紀念事業財團客座研究員。1992 年成為北京工商大學廣告學專業創始人之一,長期以來致力于廣告學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為該校廣告學專業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編著《廣告策劃》、《商品監督管理基本知識》、《新商貿使用手冊》、《實用整合營銷》、等著作和教材。期間主持和參與了《吉林省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整體形象導入策劃》、《西單商業街中長期業態規劃》等多項企業和區域的形象策劃和廣告策劃活動及案例。 所著《廣告策劃》被評為 2004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鑒于對廣告學教育的貢獻,被《現代廣告》雜志社評選為“ 2004 年度十大廣告學人”。
2009年王文利的團隊參加了“第三屆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在這次大賽中,他們的策劃案亞寶藥業----“形·色·童年”----亞寶丁桂兒臍貼為他們摘得了一等獎的桂冠。只是因為張翔老師《廣告策劃》課上的一項作業,只是抱著“重在參與”的簡單初衷,他們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這是一次鍛煉專業技能的機會,讓學習與實踐結合,順便檢驗自己學習的效果。” 王文利、張賀雙、趙丹、王雪娟和戚葉輝——并肩作戰的一家人,一個“順便”產生的團隊。
克服困難,勇于創新
“其實同學們每個學期都會參加一些廣告類的大賽,但是這次的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是我們投入精力最多的一次。” 王雪娟說。
廣告策劃案這樣的方式不太吸引評委的眼球,策劃類作品不像平面、影視類那么直白,易于觀看,審評時需要花很長時間。那么為何要選擇這類作品參賽呢?王文利給了這樣的答案:“這次大獎賽是老師作業的一項要求,5人一小組,參加廣告策劃案。更重要的原因是這種形式正好和我們的專業方向相同,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能做一次系統的全案,是一次鍛煉綜合能力的大好機會。”團隊成員達成一致觀點。
既然決定了選擇這種形式,要想突出重圍就只能加大創新力度。正如王文利所說:“參賽作品不像廣告公司的案子,有時不能考慮太多實際情況,要盡量在各個環節進行創意,只有不同、特別,才能吸引評委的眼球。”
沒有什么事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遇到的最大困難,便是親自前往兒童醫院做問卷調查。趙丹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硬著頭皮去問家長問題,很多時候被拒絕,但是最后還是按時完成了調查任務。”不過,生性樂觀的她,又燦然地笑笑,“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但是要用一顆積極的心去面對,最后都會有所收獲的”。 張賀雙補充道:“沒錯,人要勇敢的邁出第一步,之后你就會發現自己是可以的。”完成調查后,他們用頭腦風暴法使每個人的智慧充分發揮作用,最終每個人的發散思維整合到一起得到的創意,于是“亞寶藥業----‘形·色·童年’----亞寶丁桂兒臍貼”策劃案就這樣水到渠成了。
憶起往昔,王雪娟仍雀躍不已:“通過成員的努力和老師的指導,我們的作品征服了評委,這也是策劃案獲得全場大獎的第一次。” 隊員門梁上洋溢的自豪感讓人想起了“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的青年精神。
團結協作,溫馨家庭
一起開會,一起討論,一起搜集資料,一起研究每一個微小的細節……一路走來,天馬行空,沒有忌諱,一個共同的目標把他們團結在了一起,讓這五個曾經彼此不甚了解的青年變成了一家人。
“我們經常一起吃飯,吃完就接著開會,我們會開的時候很多,而且從來沒吵過架,我們是最和諧的一個小組。”王雪娟滿臉幸福地說。回想起一起奮斗的日子,五個人不約而同地笑了。王文利感嘆:“那段時間真的是我大學中最懷念的,現在想來,往事歷歷在目,就放佛昨天才發生一樣。”
當被問到誰是這個“家”中的的領軍人物時,四位女生齊刷刷地把目光集中到唯一的男生身上——王文利。“作為組長,也是唯一的男生,王文利對我們這個組盡職盡責,雖然有時會偷點懶,但他的付出真的令我們很感動。”聽趙丹這樣評價自己,王文利的臉有些微紅。他謙遜地說:“是啊,樂在其中,累也在一起,互相批評,互相幫助。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很努力,配合的也很好。大家都是組里的一員,缺了誰都不會成功。平等比領軍更重要。”
此時的他們,雖然已經各奔東西,但依舊散發著一種相同的光芒,那是團結的力量。無論日后是否還會相遇,心是凝聚在一起的,像王雪娟期望的那樣:愿這個團體共同進步,擁有一個明朗的未來。
親切負責,師恩難忘
“不要把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當做比賽,而是當做一門課程,不要去想結果,只要過程好了就是收獲。”這句張翔老師重復最多的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每一人。“張老師每次說這句話時,和藹的眼神中透著堅定的認真。后來的我們也的確沒想太多,作品交上去之后,只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是成功的。” 戚葉輝如是說。
張翔老師是他們最喜歡的老師。對工作的認真負責深深地感動也吸引了他們。有一次,晚上開完小組會議,隊員意見出現分歧,不能得到統一,他們給張老師打電話,當時是晚上九點多,沒想到張老師還在辦公室忙著,“他立刻放下手頭工作給我們認真的指導,張老師的工作很多,他不僅要指導我們,還要指導其他學生,但是每次他都是熱情親切的一步步講解,直到我們完全明白為止。”經驗豐富的張翔老師還在整個過程中為他們提了不少建議,這樣的認真指導,使他們的策劃案在創意和細節上都高人一籌。
過去的每一次輝煌中,有攻堅灑下的汗水,有爭論迸出的火花,有希望激起的熱情,有成功帶來的喜悅……不管曾經多么幸福地一起拼搏,那都已然成為了歷史。“這不應該是我們的終點,要一起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