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的正直孩子
1960年出生的劉琦,從小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在內向的同時,他還非常有原則,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既定原則。小時候和同伴們一起打球,遇到急著回家想先玩的,劉琦不像同齡的孩子那樣,會給予特殊照顧,依舊按規矩辦事,這種過于講究原則的處事方式,也讓小伙伴們有些吃不消。“可能是這種過于認真的態度吧,小伙伴們后來都孤立我,不愛和我一起玩了,哈哈。”說道起童年的趣事,劉琦爽朗的大笑起來。
憶高中:一個都不能少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文化大革命是一個不能被忽略的黑暗時期,劉琦的高中時代正趕上文革末期,可以說,在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里,學生們都是不安分的。劉琦向記者介紹道,在那個年代,學校之間打架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在同學們的心里,更沒有考大學這個概念。談到自己為何后來選擇了考大學這條路,劉琦說當時的物理老師葛啟光帶給他很大的觸動。“作為紅衛兵中隊長,學校黑板的大字報是由我負責的,有時候甚至會占用我的上課時間。記得有一次是物理葛老師的課,我還在外面悠閑地抄寫大字報,后來就有位同學把我叫了回來,記得當時回到課堂上時,葛老師說了一句話,到現在還給我留有很深的印象,他說‘在我的課堂上,一個同學都不能少,少了一個同學,我就不講課!’劉琦推了推眼鏡感慨道,遇到一位這么負責任的老師,對自己有很大的影響。雖然當時的大學錄取率只有4%,但是劉琦還是如愿的考上了大學。
最不像干部的干部
性格內向是劉琦認為自身存在的最大缺點,他坦言,自己這種太過內向的性格其實很不好,他也一直很羨慕那些人際交往能力強的同學們,尤其是看到他們與別人自如的交往時,更讓自己體會到內向這個缺點所帶來的問題。記得有一次學校要舉辦一次大型會議,作為化工系副主席的劉琦是主持人。提及那次大會,劉琦現在還是覺得挺不好意思的。“太尷尬了!我往臺上一站,看著臺下黑壓壓的一群人,當時腦子里就是一片空白啊,什么都說不上來了!唉,現在想想都挺臉紅的,太不適合當干部了,沒那種能力啊!”他無奈的笑了笑,托了托眼鏡,“從那次之后,我就覺得,自己的這種性格還是適合少說話,多干事,塌下心來搞技術研究,學校里的那些活動,能幫得上的就盡力做,至于那些主持溝通工作,就交給有能力的同學去做吧。”努力、踏實、甚至是有些沉默寡言,這就是最不像干部的干部------劉琦。
初進工廠受尊重
1983年7月28日這一天的陽光對于劉琦來說顯得格外明媚,因為就在這一天他來到了那個為之奮斗一生的地方——北京造紙一廠。開始工作后,他的每天八個小時的工作時間里有六個小時都和工人在一起,因為他喜歡和工人一起說笑,喜歡穿著膠鞋在車間里掏漿的感覺,雖然那時他完全不用做這樣的工作,好像只有那樣才能滿足他對造紙這個行業的熱愛之情。這也是后來他被廠里的人尊稱為“最受工人尊重的知識分子”的原因。
遭遇挫折靠堅持
進入北京造紙廠沒幾年,踏實穩重的劉琦就轉為高級工程師,那時全北京也只有三個高級工程師,所以那時的他非常受廠里領導的重視。可是好景不長,不知是否是領導故意要考驗他,將他從北京造紙一廠的北分廠廠長調到南分廠當工藝員。如此大的落差讓他開始都有些不相信。他不明白自己如此努力卻依然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就在他情緒最低落的時候,他的領導給了他莫大的鼓勵。也就是這種鼓勵,喚醒了他內心對造紙工藝的熱情,重拾了他對造紙行業的信心。他說:“至今我還記得他和我說的第一句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現在我想把這句話告訴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
風雨之后見彩虹
在遭遇那次挫折之后,劉琦告訴自己從頭再來!靠著他堅韌的毅力,他一邊在廠里做著基層的工作,一邊報考了輕工部的國家公務員。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這兩件事情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在家人的支持和他自己的堅持下,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1994年培養年輕干部中,他憑借著他在廠里卓越的成績“東山再起”。他說:“我相信,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并且,風雨之后一定會有彩虹!”現在,他是北京京紙集團的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但是他說:“我將繼續奉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宗旨,繼續前行!”
寄語母校
也許中學時代的你還懵懂不懂事,那么經過了大學四年的沉淀,每個人都會成長許多。作為一個過來人,劉琦對還在校的年輕校友們提了幾個很令人深思的建議。他說道,在這四年里,在多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對自身情商的培養,一個只會學習而不會和人打交道的人,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必然會被淘汰。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從當年的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商學院到現在的北京工商大學,在歷史的長河里,北京工商大學60年的發展史或許是短暫的,但在已經畢業多年的校友們心中,母校點點滴滴的變化都牽動著他們的心。對于學校的60周年校慶,劉琦最大的希望就是母校能夠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方向,能讓每個在學校學習的同學們在畢業后都能夠在社會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在和別人談到自己的母校時,都從心里產生一種極大地榮譽感、自豪感!
精彩對話:
問: 有人說大學校園就是社會的一個小的縮影,您在大學的四年中收獲了哪些呢?
答:在我的大學生活中,首先是我交到很多朋友,無論是老師還是朋友。你們不知道,大學的朋友在步入社會以后顯得更加珍貴,人際交往能力加強了。還有就是大學使我更加成熟。
問:我們了解到您曾經是從基礎做起,從工人到廠長,那么您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給我們當今的大學生一些建議吧。
答:我覺得你們應該更加重視實踐。大學里學到知識后,要主動應用到實踐,實踐之后你才會知道你真正缺的是哪些知識。有針對性地學習效率會更高!多參加一些活動,對你們各方面都有好處。
問:當您的事業遇到困難時,您克服它們的動力是什么呢?
答:我覺得是這樣的,和在車間工作的工人們相比,我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比較重,榮譽感也比較強,這可能也是我們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一個普遍特征。如果真說動力的話,那就是對我所從事的職業的強烈責任感促使我去努力克服困難吧。
問:從母校畢業多年,您對于學校以及還在學校學習的同學們有什么寄語嗎?
答:畢業這么多年了,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校友會,這一點很讓我們這些昔日的學子們感動。可以說,我的母校是一個極具人情味的學校,看著她日益成長,我感到很自豪。對于仍在學校學習的同學們,我想說的是,在大學期間,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全方面發展,尤其是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也希望當大家談起自己的母校是北京工商大學時,能從心里產生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