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沈愉,1946年6月出生,漢族,教授,2001年~2008年任北京工商大學校長。1982年畢業于蘭州大學,獲碩士學位,在蘭州商學院工作,1987年調到北方工業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先后擔任系主任、副校長等職,1996年任北方工業大學校長,2001年9月擔任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沈愉教授一直從事基礎數學、應用數學及經濟數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國外權威雜志收錄,出版專著3部,曾獲省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委優秀文科獎。
“憶年少”
“現在回想起來,這段經歷對我的人生真的很有幫助。”沈愉在回憶文革時期的特殊經歷時這么說到,“在農村的插隊生活讓我加深了對基層群眾的理解,認清了國家的形勢與國情,也學會了更成熟地思考問題,妥善地處理問題,著實讓年輕的我成長了不少。”1970年畢業后沈愉到了農村當了一年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隊員,而后又被分到了河西走廊工作。插隊的生活條件很艱苦,也正是因為這段苦,讓他與朝夕相處的同事、農民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河西走廊工作7年后,沈愉考上了蘭州大學的研究生。那段生活中,令他“記憶尤為深刻”的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會議召開期間,每個人最期待的就是每天下午全校師生在食堂的“集會”,聽取相關同志宣讀與會人員發來的會議記錄,傳達會議精神。大家都意識到中國確實面臨著巨大的轉折,中華民族的振興已經開始,每個熱血青年都愿意在改革的浪潮中,在民族的崛起中發光發熱。作為熱血青年的一份子,沈愉談到,當初的國家形勢和黨中央傳達的會議精神讓每個中國人沸騰,至今回憶起這段偉大的改革經歷,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仍記憶猶新。
“工商緣”
2001年9月18日,沈愉被正式任命為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在這之前沈愉已兩次與這所學校結緣。1981年研究生畢業時,北京工商大學前身——北京商學院是其選擇對象之一,但因家庭和現實條件的原因使其留在了蘭州商學院;1987年,有關部門有意將沈愉調入北京商學院,由于各種原因,沈愉進入了北方工業大學任教。對于2001年的這次任職,沈愉說道,“我和這所學校有緣”。
2001年的北京工商大學,是三校合并的第三年,并校后的各種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擺在沈愉面前的可謂是一個“不好下手”的“混亂局面”。當時的沈愉已是年過半百,精力早已大不如前,但他依然服從了上級的委派,接受了這個重任,希望自己能夠再發揮余熱。并始終堅持著“既然要做,就要做好”的想法,對工商大學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三校合一,財務卻分離,很不利于職工間的團結和學校的發展。沈愉到任后在財務上首先做了三校賬目合并,制定教職工工資標準,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決定其中卻復雜重重,經過多次開會協商,財務上的問題終于塵埃落定。
北京工商大學的定位是北京市市屬重點院校,為了學校的發展,保障高等教育辦學質量,學校的辦學條件亟待改善,新校區的建設已是迫在眉睫,很快便提上了議程。在校區的選址、規劃、建設過程中,沈愉校長費盡了心力。特別是在校區的建設過程中,他翻閱相關書籍,開車實地觀摩,深入工地監督,親戚、朋友為材料的事找他,他從來都是按原則辦事,絕不特殊照顧。可以說,良鄉新校區的一磚一瓦都傾注了沈愉的心血與汗水。
新校區的建筑規劃中,沈愉尤其注重實踐中心的建設。談及這一點,沈愉很堅定地說道,“學生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而中間的實踐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學校就是應該充分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用實踐來更好地完善學習到工作間的過渡,讓學生將來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2004年10月15日良鄉新校區竣工之時,全體的工作人員都為之激動,沈愉則欣慰的感慨道:“我們終于在良鄉扎扎實實地邁出了第一步。”
“愛學子”
“只要對學校有利,只要對學校的師生有利,就要堅持;當局部利益與學校利益發生矛盾時,要以學校利益為主;在學生利益與老師利益發生矛盾時,要在保障學生利益的前提下滿足老師的利益。”談及其任職校長時始終堅持的原則時,沈愉堅定地說,“學生永遠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談及此,他用手輕拍沙發,眉宇間流露出的英氣讓記者似乎看到了當年意氣風發的沈愉。
私下里,沈愉也很愿意和學生交流。在其任職期間,沈愉每天都要到學校的各處去轉一轉,觀察學校的各類基礎設施。遇到老師、同學也都會聊一聊,關心他們的生活,讓人看到的是一個完全沒有“官架子”的校長。沈愉談到,他與學生相處得很好,學生也都愿意和他交流。但在學業、紀律、思想、作風等原則問題上,也是很嚴厲的。他這樣評價自己:我有著一顆愛學生疼學生的心。當請其講一些和學生進行交流的細節時,沈愉只是謙虛的說:“我只是做了老師都會做的事。”
“重原則”
沈愉認為,工作做好必須要有兩點,一是責任,二是激情。身上肩負著對社會,對學生,對教職工的責任,思想上就不會允許自己松懈,工作也會更加具備原則性。另外,還要抱著把事情做完美的沖動和要求,這樣的工作激情會讓人為之振奮,帶動周圍人也充滿干勁。
同時沈愉也提到,在工商大學任職后期,由于年齡的增長,體力上的吃不消,讓他在工作激情的方面少了很多,正是在“責任”的監督下,讓他堅持了最后兩年,完成了教學質量評估和新校區建設的后續工作。工作激情的減少也讓沈愉意識到自己是時候“退下來”了,學校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需要年輕、有朝氣的同志來把學校事業推到更高的階段。
沈愉告訴記者,大學校長是一個教育家,是一個管理者,也是一個基層工作者。所要完成的是大量微觀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把事情落實到位,更應該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學校的發展與管理上。在工作上,他懂得集思廣益,善于聽取和采納別人的意見,做事不獨斷專行。他認為,校長并不是一個專行者,只有工作伙伴群策群力,才能研究出最好的決策,對學校作出做好的管理。
沈愉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也談了一些看法。他稱就業困難是一個會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大學生能做的就是學好知識。在學校中,學生就是“毛坯”,只有把“毛坯”打好,才有機會發展。同時“毛坯”的打造也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使自己有更多的“底牌”與人競爭。再有就是要調整就業期望值,不能一昧地追求高標準。
對于學校的發展,沈愉也贈與了祝福:工商大學60年的發展令人欣慰,她的明天會更美好。
這位年逾六十的老人把退休前的最后一段職業生涯奉獻給了北京工商大學,在這所大學最特殊的轉折時期,他為其付出了心血;在這所大學逐漸步入正軌的時期,他默默離開。退休后的生活讓沈老完全卸下了工作的壓力,頓時覺得輕松了不少。真心祝福他能夠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