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1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10周年日子,糧食產業對外開放研討會暨《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及預警》專著發布會在我校舉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副主任程國強教授、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澤研究員、國家糧食局專家丁聲俊研究員、國家糧食局糧食科學研究院書記吳子丹研究員等出席了會議。國家發改委全國招標重點課題“糧食安全課題組”暨《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及預警》專著作者我校經濟學院貿易系主任洪濤教授、徐曉慧教授、劉曉雪副教授、張正平副教授、郭毅副教授以及中國建材總公司丁泉碩士、在校研究生等近30人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由洪濤教授主持。
首先,洪濤教授介紹了《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及預警》專著的基本情況。專著第一次提出了糧食預警保障體系的思路,即糧食少了不安全,糧食多了也不安全,但其主要矛盾是解決糧食少的問題。專著用通俗的語言分別從國家角度、動態角度、保障體系角度、品種角度、空間層次角度論述了新的糧食安全的概念。專著指出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并分別從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闡述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因素。課題組認為,我國糧食安全屬于比較安全等級,糧食生產總體為比較安全,但大豆存在潛在風險;糧食流通為比較安全,但產后物流損失較大;糧食消費、糧食宏觀調控均為比較安全,但是全球糧食不安全是一個常態。專著得出了4個主要結論:(1)糧食安全是生產、流通、消費的一個系統工程;(2)應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示范區;(3)糧食產量不足是不安全,糧食過剩也是不安全;(4)全球糧食不安全是個常態。
《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及預警》是在國家發改委“十二五”前期全國重點招標課題《糧食安全問題研究》的基礎上修改完成的。自2009年以來,洪濤教授領導課題組共組織9次研討會對糧食安全問題進行探討,通過認真調查研究完成了課題任務。專家組認為,這項研究達到了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對國家制定“十二五”規劃具有積極意義,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討會圍繞我國十二五糧食產業如何對外開放,進行了熱烈討論。2010年我國糧食連續7年豐收,糧食產量達到54640萬噸,增產2.9%。大家認為,隨著我國糧食產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中國糧食安全面臨著許多挑戰,今年糧食豐收后糧價波動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就外資對中國糧食產業的控制及其風險應引起高度重視。研討會氣氛熱烈,從理論與實踐上回答了當前的許多熱點問題。
參加會議的還有北方交通大學產業經濟博士生導師馮華教授、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主任袁永康博士、經濟研究所所長白興無先生等糧食專家應邀參加了會議,《糧食決策參考》主編趙大赒、《國際商報》主任記者傅蓮英、《中國市場》雜志社記者周南、《農經》雜志記者卜祥、《中國商報》記者洪亞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