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關元浩,女,北京人。1942年出生于北京。1960年考入原北京輕工業學院機械系。1965年畢業后被分配到長春基層工作,1980年回到北京輕工設計院工作,任高級工程師,現已退休。
初次見面,關元浩邁著穩健的步伐向我們走來。新近燙過的頭發,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一直面帶笑容,看不出老人已年近七旬。68歲的關元浩老人,至今還在堅持游泳鍛煉,夏天每周三次,冬天每周兩次,每次都能游下一千米。
關元浩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高中時就讀于以干部子弟為主的北師大實驗中學,曾與陳云的女兒陳偉力、左權的女兒左太北同學,1960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原北京輕工業學院。
大學時期——“苦中有樂”
1960年,關元浩入學時,恰逢1959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當時的大學生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學習條件的簡陋,而是吃飯問題。對此,關元浩印象很深刻:當時每人每天一斤糧食:早飯3兩,其中一個饅頭2兩,加一碗粥;中午4兩,一個半饅頭或者一角飯;晚飯還是3兩,有窩頭,而且80%是粗糧,20%是細糧。那時候貼餅子就算高級的了。吃飯時,八個人一桌,一盆飯先切成八塊兒,桌長盛給大家,菜也一樣。學校根據身體條件不同,給的量也不同,關元浩校運動隊的隊員,活動量大,所以吃的相對多一些,即使這樣,仍舊吃不飽,沒辦法只能餓著了。有時候月初就把月底的飯票用完了,典型的“月光族”。
飯吃不飽,宿舍條件也差、教學環境又苦……這么艱苦的條件,有些同學抱怨了,可關元浩沒有這樣,在她看來,大家所處的外部環境是一樣的,經歷著相同的事情,吃著同樣的苦,這是公平的,沒什么可抱怨的,既然是公平的,那么既來之則安之。于是便開始在“苦”中尋“樂”。為了給同學鼓勁,身為文藝部部長的關元浩經常組織文藝隊排練、演出,為這些文藝隊做幕后工作。比如當時的話劇《一口菜餅子》、《年輕的一代》等等,為的就是激勵大家,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這些話劇在當時對大家的震撼很大。關元浩說,雖然當時條件艱苦,但是畢竟是年輕人,精力旺盛,挺快樂的,而且各種文體活動充實著大家的生活,她又是學校文藝部長,下了課就要忙這些活動,沒有雜念,也沒時間去想別的。大家就像孩子似的過完了大學生活,可以說是“苦中有樂”。
四年很快就過去了,畢業時,兩個班60位同學,只有三人因為身體原因留在了北京,其他人都被分配到全國各地,關元浩也不例外,她和另外一位同學(關元浩的愛人,兩人于1970年結為夫婦)被分到了長春。離開北京,離開自己的父母到長春,她很平靜。那時,并不是所有人都和關元浩一樣,能在當地踏踏實實地工作下去,而是選擇了離開。關元浩有位同學,被分到四川都江堰一所學校當老師,副校長讓大家堅守在當地,大家一起共患難,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副校長自己跑了!而在關元浩看來,學校那么艱苦的日子都能快樂地走過來,被分配到長春更沒有什么了。在學校,大家一起吃得苦;畢業,又一起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全國各地去工作,這很公平
長春基層——“苦盡甘來”
在長春,關元浩一待就是15年。到長春后,她先接受了一年的“社會主義教育“,期間,主要是學習《毛澤東選集》、組織憶苦思甜等等。之后,由于專業的原因,關元浩被分配到了工廠工作。可是沒多久,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工人不生產,工廠停工,每天都在搞“斗爭”,雖然關元浩自己沒有參與,可是老人說浪費了這幾年的青春,基本都在“瞎混”,直到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文革結束。對于關元浩來說,“苦”日子終于過去了。為了“促生產,國家開始重視人才培養,開辦了“721大學”,即讓在工廠的大學生當兼職老師,關元浩正是工廠里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學生之一,自然而然地擔起了培養工人的職責,傳授大家一些與工作有關的基本知識等等。1979年,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一直勤勤懇懇工作的關元浩被選為了區人大代表。這是她在長春最輝煌的時刻了。
長春的15年,關元浩經歷了從文革到改革開放的全過程,見證了國家從谷底開始向上攀升的過程。在這15年中的前十年中,雖不能說是歷經磨難,但也和當時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承受了精神的痛苦。今天回顧這段歷史,老人依然沒有抱怨,在她看來,既然個人無法超越歷史,承受本身就是一種擔當。
重返北京——“默默奉獻”
1980年,一紙調令,關元浩從長春回到北京,到輕工部設計院工作,任高級工程師,主要搞造紙廠的設計工作。在關元浩回到北京后正好趕上了1979年改革開放政策的出臺。關元浩說:“這才是他們這代人真正的黃金時代。”在國家政策的帶領下,關元浩開始設計造紙廠,在退休前的幾十年工作時間里關元浩前前后后設計了十多家造紙廠,主要有保定鈔票紙廠,武漢造紙廠。大大小小獲得了許多項設計獎,為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貢獻。但老人在談到這些貢獻時,只是輕描淡寫,一語帶過,她說,那些獎項、榮譽,不屬于她個人,是同事們一起努力的結果。
老人在總結自己這一輩的經歷時,臉上充溢著幸福和滿足:“我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事業上,一輩子沒有做出什么驚人的業績,但一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對待工作;生活上,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我很知足、很快樂,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沒有什么遺憾。”從北京到長春、再回到北京,50年風雨歷程,其中決不乏艱辛,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著淡定的神情、沉靜心境的老人。從這樣一位老人的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隨遇而安——“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滿足“——那種平凡生活中凸顯出的不平凡境界。
精彩對話:
1. 您覺得最寶貴的是什么?
關元浩:青春。青春一去不復返,那段時間精力旺盛,學習能力也強,有好多想去做的。你們一定要珍惜這段時光。
2. 您風風雨雨這么多年,經歷了許多艱辛與苦難,以您自己的人生體會,給我們這些年輕的學生們提一些忠告和建議吧。
關元浩:你們和我們不一樣,絕對不一樣。在現在這個社會,你要是做一個平平凡凡隨大溜的人,你就總是在人群中,起碼要做在大溜里面拔尖的人。時代變了,競爭更加激烈,雖說你們是“生在蜜罐子里的一代人”,可是想想,我們那個時代工作也是分配的,房子也是單位給的,起碼在這方面不用操心,你們就不同了,又要找工作,還有住房壓力,要養活自己,要成家,想“立業”更不容易,可以說你們的壓力比我們大,所以更要努力了。真正的改造一個社會,讓它平穩的前進,不是一代兩代的事情,你們任重而道遠。
3. 您對母校說些什么吧。
關元浩:感謝母校吧,在那個艱苦年代培養我們也是非常不易的。我沒做多少貢獻,但平平安安的走過一生就很知足了。當年老師學生都一樣,在一個食堂吃飯,老師吃的還不如學生。但是貧富對于我們來說無所謂,只要平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