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礦大廈十層的走廊里,經過秘書的簡單介紹,現任APEC企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的黎志明學長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一邊招呼我們坐下,一邊為我們布好茶道,讓工作人員準備開水。四十多歲的黎主任,一身合體的套裝,步履矯健,充滿著朝氣。對于我們校友采訪團小記者的到來,他更是表現出極大地熱情,親切地向秘書介紹說:“這是我的小師妹。”
黎主任的辦公室,一切布置得井井有條。老板臺上摞滿了各種報表與書籍,窗臺上擺著許多精致的水晶獎杯:“國慶杯”高爾夫一桿最遠獎、“安利杯”企業家高爾夫友誼賽總桿第三名等等,另一隅藏有其名字的書法作品“志蘊泰山情溢海,明如皓月清若泉”更是令人為之一振。不難發現,黎主任在事業非常成功的同時,還是個多才多藝,熱愛生活的人。“志蘊泰山情溢海,明如皓月清若泉”應該是對他人生境界追求的最好注解。
回憶起二十五年前在北京商學院度過的大學生活,黎主任便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目光也變得柔和起來。“校長、老師、學生、后勤人員,我們關系都相當好,都像家人一樣”,短短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我們深刻感受到黎主任對北京工商大學的情懷。“那時候中午常常能在食堂碰到校長排隊打飯、與學生嘮家常;我英語有不會的地方不管晚上幾點提上鞋就直奔徐老師家,輔導員三四天就來宿舍串趟門兒,大家在一起很親近。”
談到他所在的81級貿經班,黎主任的眼里充滿了驕傲與自豪:“俏江南的張總裁、首創高層領導、宣武區副區長都是我的同學……”,他自信地說,“雖然那時候商學院只有不到一千的學生,但是人才很多。成材率絕不遜色于清華北大,我們有自己的特色。”那時候豐富的課余生活與開放教學都令他津津樂道:夏夜里下了晚自習,男生們直奔玉淵潭公園去游泳;平時放假相約幾個好友騎上自行車游山玩水;班級連續三年發起春季植樹主題活動;畢業的文藝演出班級獲得了優秀獎而他在樂隊演出中擔任架子鼓手……黎主任所在的貿易經濟班是個“風氣很好,團結向上”的班集體,“我們班連續三年獲得‘優秀班集體’稱號,跟其他班的關系也很好。學校經常有籃球賽,文藝表演等。各種比賽我們都要拿獎,盡力爭取第一,有一種競爭意識”,他回憶道。而說起同窗四年的同學們,黎主任用力地點了點頭,評價說“大家還是挺多才多藝的。”
他是那一代的幸運兒,在班里有二十七八歲的工人和十五、六歲的同學圈里,他以正當時的年齡接受了大學教育,并由衷地認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正是在大學四年里形成的,并對他今后的發展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
縱觀自己二十五年的工作經歷,黎主任自己總結成“五年一目標、五年一班崗”。他不僅能快速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接受新的任務,并且能在行業里做到領先的水平。畢業后的五年,他留校當班主任,之后在人大和國外學習五年;回國以后分到工商聯參與經濟工作;國外常駐五年,致力于國際外交;然后在企業的五年,成功地將公司做到上市。“不能說成功,就是說,這一段工作任務給你了,至少做的答案還可以。”一路走來,黎主任謙虛地認為自己的工作還是比較成功的,“作為成長的經驗來講,讀書呢,我讀到了博士,在公司呢,把企業做到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一共才一千多家,現在在做國際交流,你要說給國家做多大貢獻那談不上,這個不好說,但至少,你在做這件工作的時候,你努力去做到最高的水平。”
在談到黎主任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時,他沉思了片刻,深情地說:“我一直都很感謝北商的培養,北商的辦學態度是開放的,不壓制學生。她鼓勵學生發揮才能,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她的這種開放教學、全面發展、社會實踐模式無論是在留學期間還是工作中都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言談中,他對學校當時的辦學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連續三年假期實習、同學合作研究課題發表文章、從德州到河南再到武漢,大江南北都留下了莘莘學子的足跡。“假期的實習是一種全班一起的集體生活,要求小組寫調查報告,還有討論。接觸社會很重要,對自身認識社會,開拓視野有很大作用。”他告訴我們,由于學校正確的引導,到了大三,許多同學就可以發表論文了。黎主任說自己喜歡做飯,在烤肉季的實習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端盤子、串簽子到切好一刀28片的肉,他練就了好廚藝。“我可是咱國家的三級廚師呢,從那里實習完我就考了證”,提到這一點,他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黎主任不僅是北京工商大學的本科畢業生,他還在這片土地的三尺講臺上揮灑過辛勤的汗水,因此,對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作為我們的師兄,黎主任也為現在的工商學子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富有朝氣的80后或90后,黎老師認為同學們要有與社會接觸的勇氣、與人打交道的技巧、不隨波逐流的正氣,這是他深思熟慮后對學弟學妹們的經驗之談。“在這個充滿機會的時代,剛剛邁出學校大門的青年們,要首先了解社會,深知社會的需求,然后大膽的進行創業。”
在母校即將迎來建校六十周年之際,黎主任不僅表達了自己對學校的深深祝福,更為母校獻出了60年校慶的懇切之語:“要繼往開來,做專業、專一的的好大學。”
精彩對話
記者:“您在日本留學初期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或者不適應呢”
黎主任:“說實話,由于在北商打下的良好基礎,我沒有遇到太多困難。多次實習經歷讓我充分接觸了社會,有了一些經驗,而且因為學校對于同學興趣的培養也很重視,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輔修課程。我選擇了日語專業,也為我的語言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記者:“在大學中有什么事情讓您印象深刻呢”?
黎主任:“我們參加了三十五年國慶閱兵游行,集訓一個月,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覺到自己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記者:“現在很多畢業生都面臨出國留學還是國內考研的抉擇,您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國外留學經驗的前輩,怎么看待這兩種選擇呢”?
黎主任:“在國內、國外發展都很好,重要的是抓住機會。如果有可能,要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深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出國留學的話,最好在畢業后,再在當地工作一段時間,這個經歷很重要”。
記者:“有沒有那樣一本書對您產生過巨大影響”?
黎主任:“有兩本,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個時候我們都讀,影響了一代人,另一本是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他的觀念令我振奮,改變了我的很多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