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錳,1968年出生,1986-1990年就讀于輕工業學院化工系。1990年進入北京日化二廠工作。2011年3月,北京日化集團經合并成立后,任北京日化集團總經理。
一列軍綠色的火車緩緩開動,轉動的齒輪發出有節奏的“隆隆”聲,汽笛蒼涼的長鳴震動著干燥的空氣,紅色的天空下火車向著大漠的盡頭駛去,回首站臺上嘈雜的場景恍如隔世。
此時,幾個孩子,突然趁著這個空兒當玩命的朝著火車跑去,伸出細細的胳膊,抓住了車側面的欄桿,一躍而上,緊緊地扒在火車皮上。成功后頑皮而得意的嬉笑起來,迎著風揚起了頭,對著遠方的地平線看得出神。戈壁的盡頭是什么呢?
孩子們頻繁的“出逃”,在當時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現象。有趣的是,這些孩童的冒險總會有一個不出人意料的結局,即在一段時間就后被公安人員遣送回去。沒有驚慌、恐懼,“扒火車”的出走如同毫無懸念的冒險游戲,雖然總也跑不出去,但對于對外面的世界滿懷好奇的孩子們來說,這種刺激或許正恰到好處。
六七十年代的新疆,博大而荒涼,唯美而閉塞,長在新疆的孩子都有一個愿望,有一天,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三十年前的李錳正是如此,“我想去北京、上海、南京,最次哪怕蘭州也行啊,那是離我們最近的大城市。”
戈壁上升起的北京夢
1968年,李錳誕生在新疆,然而他的祖籍卻是河南。在那個大力號召進步青年開發西部的時代,當軍人的父親帶著母親離開了內地,勇敢的參加了如火如荼的支邊運動。踏上戈壁灘的那一刻,這對年輕的夫婦決定將生命的熱情都傾灑在這片土地上。
成長于文革末期,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回憶起年少時的歲月,李錳說自己算是“幸運的一代人”。由于當時年紀還小,李錳對文革的記憶十分模糊,“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逝世,當時好像天要塌了一樣,在加上76年的唐山大地震,感覺這個世界要完蛋了。”直到76年粉碎四人幫,以及后來的改革開放,社會煥發出的生機就像李錳成長中的生命。“能感覺出來,學校里人愛學習了,所有人都特別羨慕那種學習好的孩子。學習好就會受到尊重。這時候我就想很好的學習,實際上知識還是很重要。”
出于這個原因,李錳自幼就十分愛學習,再加上軍人出身的父親對他要求十分嚴格,因此從小學到初中,他的成績一直保持在班級前三名。中考時李錳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新疆一所省級重點中學,由于那是一所市區中的多民族學校,競爭格外激烈。“當時的競爭可能比高考還要激烈,人們都說考入了這所中學,你的一條腿就已經邁進大學了。”
李錳說自己及家里人對學習成績的看重,還有一個深層次原因。當時很多支邊家庭的孩子在當地都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再者由于對人口流動的控制比較嚴格,不能像現在一樣自由的去外地發展,所以對于想要走出新疆去闖蕩的年輕人來說,高考是唯一的出路。對高考以及命運的考慮就這樣早早的進入了李錳的家庭,也進入了年僅十二三歲的李錳的心。“我想去北京、上海、南京那些熱鬧的地方。那時候就是想沖出我生活的世界,想通過高考,自己闖出一個世界去!”
工商的文藝青年
86年高考,雖然沒有被第一志愿錄取,但李錳還是如愿考入了感興趣的專業,輕工業學院化工系。終于坐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李錳十分興奮。“樂壞了給我,終于不受管制了。”說到這他露出了一個活潑的笑容,好像他還是那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
李錳說大學是自己人生中最快樂的四年。如果那時你在輕工業學院的校園里看到一個彈著吉他的文藝青年,那很可能就是李錳。“當時的年輕人都喜歡玩吉他,但是不像現在沒有人能系統的教,所以大家都是瞎撥了。”86年社會風氣逐漸開放,隨著費翔的走紅,一大批港臺流行歌曲被引入大陸。曾經的“靡靡之音”以纖細的情愫深深地打動了年輕人的心。“怎么唱歌會有這么甜得聲音,原來歌還能這么唱。”回憶起第一次聽鄧麗君磁帶的情景,李錳如是說。
從那時起,李錳深深地愛上了音樂。每周末李錳都會騎著自行車,前往玉淵潭公園——北京地下吉他樂手的PK圣地,去觀看民間高手們的表演。“我那個時候就在旁邊聽,沒有膽量上去跟人家PK,因為他們都彈得太好了。是北京市當時地下彈吉他非常好的。”
后來李錳參加了校園十佳歌手大獎賽。“記得很清楚,是在系小院兒舉行。我當時選了一首費翔的歌。”可惜當時的音響設備不佳,臺上聽不到伴奏,臺下觀眾卻聽得清楚,再加上沒有舞臺經驗,從一開始李錳的演唱就和伴奏音樂脫節了。“在脫節的情況下我一口氣把它唱完了,于是預賽就被刷下去了。”回憶起那次不太完美的比賽李錳哈哈大笑。
大學時期的李錳非常活躍,擔任系學生會干部的他頻繁的參與各大活動,大學生藝術節、聯誼、聯歡、交際舞會、拉丁舞表演、校際交流……他不是那種圖書館、食堂、宿舍三點一線苦學的學生,也不喜歡那種生活。但是他非常注重同社會接觸,通過大量的活動積累了很多經驗。
李錳說大學時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也是他人生軌跡的轉折點。如果沒進入大學,他無法想象現在自己在做些什么。“大學給我最寶貴的財富是自信,讓我敢去做,勇于嘗試,這是最重要的。”聊起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李錳的笑容平靜而深遠,眼神中透著一股柔和。他頓了頓,微微低下頭,自言自語般的輕聲說:“我的大學過的很快樂啊。”
兢兢業業的“化工人”
李錳當初選擇化工專業,并不是對其懷有特殊的熱愛,更多的是出于對化妝品這種新鮮事物的好奇。然而或許他沒有想到,從業二十余年,他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領域。時至今日,任北京日化集團總經理的李錳仍稱自己是位“化工人”。
1990年畢業后,李錳把吉他扔到了一邊,開始為自己的事業奮斗。他被分配到了日化二廠,一家國營企業。盡管拿到了鐵飯碗,但在市場化浪潮逐漸掀起的時代,年輕人往往也會有其他的憧憬。“同學間畢業了很容易互相比,那時我們一個剛畢業去外企的同學一個月工資7000元,而我拿140元,差多少倍。”盡管會有些不平衡,但思考過后李錳決定踏踏實實的工作,用努力來換取屬于自己的成功。“我想140我一個人也夠花。而且我還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每攢兩個月的工資就買一張原裝的CD盤,而且一定要買正版的!盤買回來拿在手里,非常珍惜,拿布小心翼翼的擦。”當時的CD盤很貴,100元一張,而一心收藏CD的李錳甚至還買不起一臺CD機,只能偶爾去有機器的同事家里聽一聽。對于李錳來說,那是一段難忘的奮斗的日子,很辛苦,但也很快樂。在理想的陪伴下他走的堅定而用心。
皇天不負苦心人,李錳的工作能力很快得到了肯定,被升職為車間主任,也成為了行業內最年輕的一位車間主任。工作兩年后他也終于買了自己的第一臺CD機,“那是索尼的最新款。”回憶起來他仍舊顯得很興奮。通過掌管車間技術,外出與其他公司談判,年輕的李錳逐漸感受到了自我價值的提升,獲得了一種滿足感。盡管后來他也曾考慮過離開公司,下海經商,但最終他還是決定將內心穩定下來,一步一步的做實事,穩扎穩打的前進。終于,今天李錳成為了北京日化集團總經理,同時也是行業內最年輕的總經理。
如今的李錳肩上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作為一名領導,李錳對自己的員工非常關心。他說提供就業機會,讓員工生活幸福是領導的責任,“特別是當下物價飛漲的時候,工資也得漲啊。”而作為國企的管理者,他希望能把國企做成知名的民族品牌,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推動國家發展。在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長的同時實現企業的獲利。目前李錳所在的公司正同他的母校北京工商大學進行科研項目合作,共同研制了“千嫁芳”、“青花瓷”兩個系列的產品,并準備推向市場。
夢回新疆話淡泊
小時候李錳經常去天山里邊看山,“那種感覺一輩子也忘不了。朝陽的一面是綠油油的草地,草地另一邊卻使成片的松樹林。只有新疆有這樣的風貌。”在北京安定下來后,李錳已經十幾年沒有回過新疆了,但對那片美麗的土地,他始終有種難以割舍的眷戀。現在他經常看《國家地理》雜志,每當有新疆風景的攝影,天池、喀納斯湖等等,他就會看得格外認真。“那是一種情結。其他地方我只是一翻而過,但新疆,我會看的非常仔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李錳說新疆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教會了他寬容和淡泊。“新疆就是一種荒漠的感覺。新疆很大,有很多沙漠和戈壁灘,你在里面站一會兒,其實什么都沒有,就是那種感覺。真正的人生就是那種感覺。所以現在我可以把很多事都看得很輕,很淡。”李錳專門請人寫了一幅字掛在辦公室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就是李錳現在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寫意人生。
精彩對白:
問:我看到您墻上掛了一幅字,“滾滾長江東逝水……”
答:我讓人寫的,有點悲觀是吧。但是到了四十多歲后會發現它說的是有道理的。淡泊,人生其實就是這個意思。當然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不用這樣想,因為你還有去爭,去搶,去奮斗。
問:那您覺得您年輕的時候如果看這首詩會是什么心態呢?
答:其實年輕的時候看過也讀過這首詩,但是我覺得沒有現在這個心態,我覺得當時不理解。但是經歷了很多事情以后就慢慢明白了。人就像樹的年輪一樣,活一年就會長一年的經歷。
問:您當時不理解是哪方面呢?
答:那時候覺得人就應該是往前沖啊,就應該奮斗啊。但是現在體會到這種意境,人一生的恩恩怨怨就化解在一壺酒里面。青山常在,人的一生是很短的。
問: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問題您一般怎樣發泄呢?
答:現在我覺得我根本不需要發泄,也許年輕人需要發泄。其實很多東西看淡了就完了。
問:就是可以自己消化掉?
答:對。
問:業余時間您都喜歡做些什么呢?
答:我喜歡看看書。人需要從精神層面來完善自己,這就是為什么一定要不斷的看書。現在更多的人喜歡上網,不過看書和上網是兩碼事,上網就是廣泛的涉獵,但讀書是一種和前世人心靈上的溝通。人與書籍之間是一種默默地交流。從書籍中獲益比較慢,通過讀書調整心態可能暫時也沒有什么感覺,但過了一段時間,你再回味它的時候,就會理解一些問題。當你的心靈受到煎熬,書籍的效果是網絡所不能達到的。
問:所以跟書籍的交流最后還是匯集到自己內心?
答:對。
問:對于學弟學妹們今后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您有什么建議嗎?
答: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從出生到二十五歲以前是求學狀態。從二十五到三十歲時實習階段。人真正的工作時間是三十歲到五十歲。五十歲以后人的各個方面就基本定型了,很難在改變。一定要珍惜的是求學階段,它決定了你三十歲到五十歲的方向和質量。你們現在沒有定性,可以選擇任何方向。現在的選擇,可能有好壞之別,但是沒有對錯之分。唯一的問題是沒法重來。你們現在重要的是要把人生的方向確定下來,確定你要從事哪個行業,將來走入社會就會很快的進入角色、找準方向、見到效果。還有就是一定不要圖虛名。有些公司沒有名氣,但是給的空間很大。有些公司名氣很大,但是給你的機會就沒那么多了。那種大公司的舞臺是很小的,能夠擠上去很難。相反一些新成立的單位,或許會給你很大的舞臺。所以說在擇業上,應當以發展空間作為我們選擇單位的標準,不要光看這個企業的名氣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