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食品學院食品科學專業09級研究生郭艷瓊、王然和生物化工專業研究生白鴿撰寫的論文分別被SCI源期刊收錄和發表。
郭艷瓊撰寫的論文“Effect of POX3 gene disruption using self-cloning CRF1 cassette in Yarrowia lipolytica on the γ-decalactone production”被SCI源期刊《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收錄,另外其撰寫的論文“Expression of POX2 gene and disruption of POX3 genes in the industrial Yarrowia lipolytica on the γ-decalactone production”被SCI源期刊《Microbiological Research》接收。該文主要利用重疊PCR的方法,同時敲除掉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兩條染色體上的POX3基因,并且多表達POX2基因,該基因對發酵產生γ-癸內酯有促進作用,得到一株生物安全性高的完全突變體菌株,其γ-癸內酯產量比原始菌株提高3.6倍,為生物轉化生產大量γ-癸內酯做了一些探索。王然撰寫的論文“Key meat flavor compounds formation mechanism in a glutathione-xylose Maillard reaction”被SCI源期刊《Food Chemistry》收錄,并將于2012年131期發表,該期刊2010年影響因子為3.457,在食品科學領域位列前五名。
另外,畢業后仍在宋煥祿教授實驗室學習的06級本科生楊超撰寫的又一篇論文,也于近期被SCI源期刊收錄和發表。楊超撰寫的論文“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for meat-like odorants from Maillard reaction with glutathion Ⅱ: The trends analysis of 13 meat-like donors”被SCI源期刊《Journal of Food Science》收錄,并將于近期發表,該期刊2010年影響因子為1.733。該文研究了肽美拉德反應體系在反應溫度、反應時間、起始pH、緩沖液濃度四個因素的不同組合作用下,產生的13種肉香味化合物進行研究。通過分析,建立了適用于肉香味生成的模型。
上述研究受到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北京市學術創新人才專項的資助,指導教師為宋煥祿教授。
生物化工專業研究生白鴿的論文“Direct screening of G-quadruplex igands from 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 extract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在SCI源期刊《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11, 1218卷6433-6438頁發表。該期刊為美國期刊,是色譜分離和分析領域的老牌專業期刊,2010年影響因子為4.193. 該論文建立了一種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直接從海桐皮粗提物中識別和篩選G4鏈體配體的新方法。
海桐皮(五加科植物刺楸莖皮)為我國傳統中藥,近年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抗糖尿病、抗真菌、抗腫瘤等生物活性。但是,對于海桐皮藥材本身抗腫瘤活性物質的研究報道還比較少。白鴿的論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直接從海桐皮乙酸乙酯粗提物中識別出四種可能的G-四鏈體配體,G4鏈體DNA結構由于其具有獨特的維持端粒酶活性的特性,而成為重要的抗腫瘤藥物篩選靶點;然后采用高速逆流色譜法對可能配體進行分離制備,經MS、1H-NMR、13C-NMR對其結構進行了鑒定,分別為2,4-二羥基苯甲酸、綠原酸、咖啡酸、5-阿魏酰奎寧酸;最后利用圓二色變溫實驗對四種物質的G-四鏈體穩定性進行了驗證,確認其配體特性。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簡便、快速等優點,對于研究植物提取物中活性化合物與靶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該論文的研究工作受到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2102016)的資助,指導教師為曹學麗教授。該研究團隊近年來在相關領域發表SCI論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