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平,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謝劍平是我校81級研究生,現擔任《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
謝劍平1985~1989年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煙草與煙草制品委員會(ISO/TC126)中國代表,2001年至今擔任國際煙草科研合作中心(CORESTA)理事會中國代表。2000~2009年擔任中國煙草學會副理事長。2009年起擔任“卷煙減害技術”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謝劍平作為主持人和技術總負責人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原國家經貿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國家煙草專賣局等資助的20多項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煙草專賣局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獲得專利授權40項(20項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4項。主編出版了《卷煙危害性評價原理與方法》、《Toxicological Assessment of 1,3-Butadiene and Crotonaldehyde》、《煙草與煙氣化學成分》、《煙草香料技術原理與應用》等著作10本(9本中文、1本英文),主持制定煙草行業標準11項,在《Toxicology Letter》、《J. Chromatography A》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80余篇。主編《煙草科技》(中文核心)期刊。
謝劍平自1985年以來一直從事煙草科學與工程研究工作,圍繞卷煙減害降焦主攻方向,在煙草化學和煙草農業方面完成了多項開拓性的研究課題,為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卷煙減害降焦研究新領域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煙草化學研究方面,他承擔了科技部和國家煙草專賣局“卷煙危害性指標體系研究”項目,以煙氣毒理學指標為判據,基于遺傳算法和無信息變量刪除法建立了煙氣有害成分與毒理學指標之間的量化數學模型,從數以千計的煙氣成分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B[a]P、苯酚、HCN、NNK、CO、NH3、巴豆醛等7種有害成分,用以表征卷煙煙氣的整體危害性。發展了以代表性有害成分表征卷煙煙氣整體危害的評價理論,創立了卷煙危害性評價與控制技術體系。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他主持國家技術創新重點項目(原國家經貿委下達)“降低卷煙煙氣中有害成分的技術研究”,建立了煙草復雜基質中微量有害成分分析方法體系,發現國產烤煙型卷煙煙氣中TSNAs釋放量顯著低于混合型卷煙;開發了一系列減害降焦新技術,為全國卷煙焦油平均釋放量從二十世紀90年代初的20mg/支以上降至2010年的11.9mg/支起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在煙草農業研究方面,作為技術總負責人,謝劍平研究員主持國家煙草專賣局重點科技項目“中國煙草種植區劃”,與中國農科院等單位合作,建立了烤煙生態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和烤煙品質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煙草種植優勢區、潛力區分布區域,實現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新一輪中國煙草種植區劃。主持國家煙草專賣局重點項目“提高白肋煙質量及其在低焦油卷煙中的應用研究”,建立了白肋煙煙堿積累的數學模型,揭示了白肋煙生長、采收和調制過程中香味物質的變化規律,制定了優質白肋煙生產技術規范。
謝劍平研究員2008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獲得河南省“中原學者”稱號,2010年獲得CORESTA(國際煙草科學研究合作中心)銅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