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北京工商大學教學優秀獎評比活動已經塵埃落定。在此次活動中有一位老師,齊耳的短發恰如其人般一絲不茍,堅定的眼睛訴說著智慧與理想,和藹的臉龐總與微笑相隨,娓娓講授財稅法時眉飛色舞、引人入勝。她,就是來自我校法學院的郝琳琳,在本次活動中獲得了教學優秀二等獎。
郝琳琳,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領域為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信托稅制研究、金融稅制研究和國際稅法研究。現任法學院經濟法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經濟法學會理事,北京金融財稅法學會理事。
18年磨一劍,教學有方法
財稅法學是一個典型的交叉學科,所培養的人才也必然是復合型人才。財稅法方向的課程則要求教授者,同時在經濟學與法學兩個領域都具備扎實精湛的知識,并通過卓越的教學技巧,才能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師之職責。
1994年便已來到我校教學的郝琳琳,現在教授的課程有,法學碩士的稅法研究,法學本科生的稅法、經濟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等,以及遠程教育的經濟法、稅法。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郝琳琳早已在18年的教學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并總結出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她總能像春風化雨般將經濟學與法學兩個領域的知識融匯貫通,并采用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使得原本復雜深奧的理論知識變得深入淺出。
“財稅法最科學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實踐課”,郝琳琳最注重的教學方法就是,通過讓學生做搜集來的企業帳目、案例,從而讓授課變得更加務實。郝琳琳說,“如果僅僅只是枯燥地講授理論,哪怕讓學生做注會那個難度的習題,也是紙上談兵。因為不能結合企業具體發生的經濟業務來教學,學生就無法理解許多現實的問題。”
因材施教,教研碩果累累
郝琳琳還特別講究因材施教,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根據他們的特點,對他們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
“對于法學院的本科生,希望他們能在腦海中構建起中國的稅法體系,對中國整個稅收法律制度有個全面綜合的了解;商學院的本科生,尤其是會計、財務管理等專業的學生,我更加注重對他們的全方位能力的培養,要求他們不僅要打牢相關理論基礎,也要對注會考試尤其是稅法考試制度體系,有一定的了解。”郝琳琳說,“而經濟法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我還要求他們把握財稅法方向出現的社會熱點問題,激勵他們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在教研上,郝琳琳老師一直在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名列前茅——2003年、2007年兩次獲得校級教育教學成果獎;2000、2004年兩年獲得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二等獎;2006年獲得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優秀論文獎;2007年獲得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北京工商大學本科教學優秀一等獎……
科研、教研齊頭并進
不僅在教學方面碩果累累,郝琳琳在科研道路上也是遍地開花。
近年來,郝琳琳先后多次參加中美稅法高級論壇、中國財稅法前沿問題高端論壇、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年會、北京經濟法學會年會、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問題與配套法規制定高峰論壇等學術會議,公開發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法律制度研究》《稅收基本原則不因電子商務條件而改變》《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研究》《稅法公平原則與個人所得稅法的完善》等論文40余篇,其中《公益信托的稅收激勵》《財產稅功能探析》《我國公益信托發展中的稅法缺失》《信托所得課稅規則》《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法律制度研究》《商業方法的專利保護》等十余篇論文發表于核心期刊或被CSSCI檢索收錄。
近三年,郝琳琳共承擔了九項課題,包括主持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一項、主持北京市教委項目一項、主持北京市委組織部人才資助E項目一項、主持教育部2010年教育財務管理課題一項等。并完成學術著作《信托所得稅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十一五應用型規劃教材:個人所得稅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經濟法教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此外,其與劉影兩人合著的,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實踐類教材《稅收法律實務》一書,廣受學生追捧,該書自2006年第一版面市至今,已經修訂至第三版。《稅收法律實務》第二版獲得201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孜孜耕耘,獻身教學
在教學的道路上,郝琳琳已經走過了相當于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這么長的歷程。從一名剛踏出校園、稚氣未脫的初教者,到今天已成長為擁有18年教齡,成熟歷練的副教授,郝琳琳一直是幸福的。
是什么讓她近二十年如一日地做著相同的工作,卻幸福滿滿?是什么讓她一直保持著一顆年輕激揚的心,孜孜不倦于教學事業?是什么讓她翻過一座座高峰后卻始終虛懷若谷,在教研與科研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是學生!”每當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成長、成才,進入社會各個領域為國出力,就是郝琳琳最幸福的事,這也是她愿將一生奉獻與教學的最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