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文化既包括高校師生或社會公眾直接感知的外在的校園物質文化、活動文化等,又包括彰顯高校辦學的價值取向和鮮明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高校校園文化能優化整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資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強環境感染力、提供文化引領力、強化制度規范力、推動實踐創新力。
校園物質文化發揮塑造功能
高校校園物質文化是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所體驗、感受、判斷、審美的客觀實在。高校校園物質文化應該是大氣的,更應該按照美的規律來設計和創造,“美”應是校園環境的靈魂,欣賞美、體悟美,置身于美的環境中,能使人身心愉悅,情感升華。審美化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抓住了人們的“眼球”,體現了現代文化以視覺為中心的發展趨勢,營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環境。
高校校園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高校教學大樓、實驗大樓、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公寓、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校訓牌、標志雕塑、宣傳櫥窗、校園綠化等。它既是校園物質文明建設的載體,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外在反映;既體現了高校自身的存在價值和贏得了競爭、發展的比較優勢,又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塑造功能。
校園精神文化啟發引領功能
文化的引領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知識體系、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精神要素引領人的行為,使人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高校校園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師生員工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價值體系、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它是內在化的、信念化的、積極向上的群體意識。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必須堅定正確的辦學方向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孕育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敬業守道的獻身精神,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和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形成一種昂揚向上、積極奮發的精神狀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引領。
高校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高校校風、校貌、校訓、校歌等文化因素,還包括師生員工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當代中國高校的校園精神文化,必須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引領時代,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充分發揮文化的引領功能,不斷優化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園地。
校園制度文化扶植培育功能
《史記·禮書》認為:“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從廣義來講,規矩就是規制、約束,就是制度,制度是人類理性精神的結晶,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保障。鄧小平反復強調: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建設校園制度文化就是用制度調節、控制高校中的各種力量,使其形成一種統一、開放、內洽的合力過程。市場經濟中,人們生活在多元的需求、多元的生存樣法、多元的價值觀念之中,因而需要一種力量來整合,這種力量就是科學的制度文化。
高校校園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的校紀校規、師德師風、行政管理、科研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校園管理、宿舍管理、獎罰等各種規章制度。建設校園制度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提供了一定的行為規范和衡量標準,整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力量,從而防止了力量的分解、內耗和相互抵消。
校園活動文化養育創新功能
高校校園活動文化直接體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活力,是高校精神、高校理念、高校發展模式、高校魅力等在各種活動中的外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文化,可以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等;加深大學生對社會的正確認識,提高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自覺地轉化為內心的信念和行動的準則。
高校校園活動文化主要包括校園宣傳活動、教學教育活動、學術活動、文體活動、娛樂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文化活動。它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將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滲透在活動中,寓教于樂。一個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報告會可以使人熱淚盈眶,一場精彩深刻的學術報告可以發人深省,一部優秀的愛國主義影片可以使人熱血沸騰,一場別開生面的文藝演出可以使人心潮澎湃等。高校校園活動文化為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確證自我、超越自我提供了文化舞臺,推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創新力。
高校作為知識的殿堂,文明的圣地,培養高科技人才的搖籃,理應建設好自身的校園文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高校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性,用發展的眼光、現代化的思路大力加強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的建設,對外提升社會公眾對高校辦學的信心和滿意度,為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塑造良好形象;對內則能凝聚師生員工,協調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之間的各種關系,真正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