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響應學校“十鄉百村千人行”的號召,走進農村,關注民生,搜集、傳承和弘揚農村所保留的中華傳統文化,7月11日,經濟學院社會實踐成員到學校附近的孩子們家中入戶調研,從而了解社情民意和新農村的生活狀況。
回憶歷史,今昔對比激昂精神
當同學們抵達第一家時,在家中等候已久的爺爺奶奶熱情接待了我們。
老爺爺首先帶我們深情回憶了一段紅色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于在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勝利。爺爺告訴我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絕對不是一句空口號,是客觀存在、是人民的選擇。從前的人們生活在被壓迫的水深火熱當中,而如今人民過上了民主、自由、幸福的生活,國家國力昌盛、繁榮富強,這和共產黨的性質和偉大領導是分不開的。爺爺教導我們要秉承革命精神,奮發向上,提高思想覺悟,早日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
傳承精神,傳統文化滋潤心靈
當提到傳統文化時,被采訪的老爺爺滔滔不絕地跟我們講了很多:他還拿出《弟子規》給我們誦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作為晚輩和學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對同學們培養行為習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隨后拜訪的幾位村民家中,我們見識到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開始練習太極拳這項傳統文化的老人,他不僅僅自己練習太極拳,還曾在北京市多個太極拳輔導站擔任過教師,他向同學們講授了太極拳以力借力、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內涵,說到興起,老人還現場為同學們進行了演示,看到二十多歲小伙子的體力難以抵擋年逾花甲的老人,大家紛紛表示對太極拳這項傳統運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加懂得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改善生活,國家關懷如沐春風
本次同學們采訪的另外一位村民是一位建筑工程師,他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艱苦歲月,到如今已經退休賦閑在家。在交談中,爺爺自豪地向我們介紹他曾經參與過的建筑項目——人民大會堂,直至今日,他仍清楚記得當時工程竣工后表彰紀念冊上為他們題寫的語句。在交談過程中,爺爺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令在座的同學無不為之動容。
調查過程中,實踐團成員禮貌待人,認真負責,贏得了被采訪家庭的一致好評。當被問到現在的生活水平狀況時,一位被采訪的老奶奶緊握著我們的手激動地說道:“近年以來,生活越來越富裕,咱們農民家庭生活水平不僅停留在吃飽飯穿暖衣上,在教育、文化方面也頗受國家的照顧。還是國家的政策好!”。
通過成員們的團結協作、耐心講解、細致記錄,大家收獲了豐富詳實、可信度高的調研數據與資料,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并分析農村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提供了必要條件。臨別時,同學們問爺爺對大家有什么期盼,爺爺意味深長地總結道:你們青年人就要多學習,珍惜青春,抓住機遇,不斷奮斗,未來一定屬于你們。
此次走進農村,體察民情,我們實踐團成員深刻地認識到國家在發展經濟社會的同時,離不開精神層面的支持,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更是推動祖國前進的不竭精神動力。
隨后,實踐團成員還在街頭完成了一些隨機訪問,積累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為后續調查成果的總結、延伸做了充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