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次櫛比的別墅群,300多平米的小洋樓,裝修別致,風格簡約,全然是一派小康生活的宜人場景,這些場景使人很難想象我們處在農村之中。是什么讓曾經貧窮的“寒心村”蛻變成今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呢?是創新與改革的力量。
正所謂“先富帶動后富”,7月12日這天,食品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就慕名前來,參觀了給韓村河帶來天翻地覆巨大改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工廠——韓建集團。堆積如山的鋼鐵原材料、隆隆作響的大型機械、井然有序的加工車間、機械工程師的沉著指揮,在進廠房的這一瞬間,大家就感受到了韓建集團的雄厚實力。此外,這學期剛剛學習過金工實習的食品學院學員,看著這些只在書本中描述過的大型制造機械一一在眼前展現,心情都十分激動。在韓建集團技術部負責人的講解下,實踐團的同學們了解了PCCP加工的主要流程,由于缺乏專業背景,同學們對很多工業工藝都很疑惑,因此提出了許多問題,講解員都耐心地做出解答。作為國家“南水北調”工程運輸管道的生產企業,韓建集團秉承著自己的企業文化并肩負著國家賦予的偉大責任,艱苦卓絕,先后獲得14項國家專利,并率先制造出了全國最大口徑的PCCP管道,為國家”南水北調”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站在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拍照留念的直徑達4000mm的PCCP管前,同學們感受著科技的偉大力量,更認識到唯有創新、唯有發展才能給一個村落甚至是一個國家帶來旺盛的生命力、帶來繁榮與昌盛這一真諦。
領略了“桃花源”工業,韓村河的農業也毫不遜色。當年韓村河請來了農科院的教授,招了上百名技術人員,投資近3000萬元,建成了現在面積達260畝的農業科技種植基地。食品學院分團的成員在這里已經實踐了三天,面對同學們的到訪,調研多天的張北辰同學給同學們當了次小導游,對“蔬方園”的每種特菜作了詳盡的介紹。百香果、火龍果、白羽甘藍、穿心蓮、蛇果,這些不常見的品種激發了同學們無限的好奇,無土栽培、智能溫室等這些農業科技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同學心中更加深刻。
中午突至的小雨并沒有阻擋大家前進的腳步,雨一停歇,大家又踏上了征程——食品安全調研。同學們精心制作的展板涉及飲食文化、歷史以及食品安全等多個方面內容,吸引了無數路人的目光,大家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向韓村河人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宣傳中華傳統飲食文化。
落日余暉,伴著天邊最美的云彩,食品學院分團結束了當天繁忙而又充實的的行程,這次的行程雖然有些匆忙,但大家都充分認識到科技的力量,更懂得食品安全性對于生活的重要性,基于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現狀,大家也感覺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是多么得重,有同學表示,為了中國的未來所有人都應該奮起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