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于2012年11月30日發表了文章《教師角色在課堂上如何轉型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究竟要扮演什么角色?經過教改實驗,我們倡導教師角色要實現以下轉向。
由控制者到促進者
控制者是傳統教師角色的定位,其特點是:控制學生的時間、空間、思想和權力,培養會聽話、會考試的學生。促進者是現代教師角色的定位,其特點是: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思想、權利,培養能夠自主發展的人。
強調教師由學生學習的控制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意味著要把學習的自由和權利還給學生。自由是人精神成長的“空氣”,學生在具體教學中的自由包括:一是時間的自由,即學生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二是方式的自由,即每個學生擁有按照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自由;三是思想的自由,表現在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質問、懷疑、批判教師觀點或教材觀點及其他權威的自由和權利——不能因為自己見解的獨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而受到精神或肉體處罰以及不公平評價或對待。課堂教學必須把學生的學習權利放在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或僭越他們的權利。缺乏自由的教學是不道德的教學,這種教學無論多么“有效”,最終都不利于學生的個性自由健康發展。
由講授者到引導者
講授者是傳統教師角色的定位,它表現為:直接教學,教知識,講知識,把學生教會;引導者是現代教師角色的定位,它表現為:間接教學,教方法,講方法,讓學生學會。教師通過講授,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往往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就可徑直地獲取知識。而實際上,學生對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獨立思考上。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感知、觀察、分析、思考,也不能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從講授者到引導者的轉向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獨立性的認可和尊重。從客觀上講,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意向和獨立的能力。獨立的意向主要表現在,學生覺得自己能看懂的書,就不想再聽別人多講;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歡別人再反復啰唆;自己能想出解答的問題就不愿叫別人提示;自己會做的事,就不愿再讓別人幫助或干涉。獨立的能力主要表現在:第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許多課堂上沒有教過的社會生活知識和能力,絕大部分都是他們在自己的生活和活動中獨立學來的;第二,即便是教師教給他們的東西,也是靠他們已經具有的基礎,運用他們已經具有的獨立學習能力,才能被他們真正理解與掌握。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據此指出,學生在學校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爭取獨立和日益獨立的過程。從主觀上講,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還有賴于教師的培養和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待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學習,還要有一種動態發展的觀點。從教與學的關系來說,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從教到學”轉化的過程,也是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隨著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增長和提高,教師的作用在量上也就發生了相反的變化,最后是學生基本甚至完全獨立。為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并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由主角到配角
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是課堂節奏的駕馭者,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定奪者,學生理當成為順著教師思路亦步亦趨的“仆從”,一切唯教師馬首是瞻:課前按教師的要求預習,課上按教師的組織學習,課后按教師的布置復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全方位地“配合”教師。教師講話時,學生不做小動作、不說話、不東張西望、認真聽老師講;教師提問時積極發言、踴躍回答,還要回答得正確流利;教師讓學生討論時要圍繞主題熱烈討論,不要沉默冷場。如果學生不認真聽講,回答問題錯誤或者發言不積極,沒有達到教師所預設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抱怨是學生不配合引起的。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計作出回答,教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引導學生,直至得出預定答案。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們就見到這樣的景象:課堂成了演出“教案劇”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
我們知道,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是教材與學生的矛盾,課堂教學是圍繞這一對矛盾運動而展開的。其他矛盾都是從屬并為解決這對主要矛盾而存在和發展的。在教材與學生這對主要矛盾中,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學生是矛盾的主體力量,解決學生和教材之間的矛盾,主要靠學生自身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不能由別人代替。所以,課堂的中心是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線,教師的教學及其設計要以學生的學習及其活動作為線索和依據,總之,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是配角。
從“配合”的角度講,應當是教師配合學生,而不是學生配合教師,因為課堂的任務和目標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師要成為方便學生學習的人,這也說明教學中教師應配合學生。值得強調的是,教師配合學生絕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是消極的,教師的配合是創造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育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