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于2012年11月29日發表了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杜占元在教育部黨組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擴大會議上所做的題為《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科學發展》的報告,現將全文予以轉載。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是我們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日趨復雜的歷史時期,進一步凝聚了黨心軍心民心,體現了我們黨團結奮進、繼往開來的堅定決心和宏大氣魄。黨的十八大關于未來5年的奮斗目標和總體部署,特別是關于教育工作的要求,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總方針和總路線。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的精神實質,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和部署,謀劃好教育工作發展的方向和舉措,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八大精神?!?/span>一、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
1.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具有決定性、歷史性意義的大會。胡錦濤同志的重要報告,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以來的工作和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提出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綱領和行動指南。十年奮斗歷程,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實踐性,反映了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的客觀要求,是全黨全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這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實現了領導班子的順利交接,黨的領導體制的制度化建設取得新進展,這一重大的政治制度建設成果,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證。對此,我們應當倍加珍惜?!?/span>
十八大既是面向未來的大會,也是面向世界的大會,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黨和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這要求我們在治國理政上,能夠更好地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不斷擴大國際視野,系統謀劃未來。在思想方法上,加強戰略層次上的思維和理性,客觀分析形勢,沉著應對挑戰,理性確定目標,全面部署任務。
2.十八大報告對“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做出鮮明回答。十八大明確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后落腳點在“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種自信來源于實踐、根植于群眾、延伸到未來。
3.教育十年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奮斗目標,也是我們具體實踐工作中所應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動指導。報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對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教育作為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體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明確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到了戰略高度。信息化本身已不再只是一種手段,而成為發展的目標和路徑。這必將對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報告突出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等,這些都需要培養大批專門人才作為支撐。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各項戰略目標和任務,對整個教育戰線都具有全方位的重要指導意義。
4.推動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既是高等教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根本途徑。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高??萍脊ぷ鱽碚f,就是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投身于國家戰略,更加注重協同創新,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同時,高??萍脊ぷ鬟€要用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等教育內涵發展,以人才為根本,以學科為基礎,以科研為支撐,形成有效的平臺和創新機制,形成新的發展優勢,提升創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在內涵發展上應當走在前列。當前,許多國家把發展研究生教育作為創新驅動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十八大報告中對培養創新人才和創新精神都有明確要求。從人才培養角度講,研究生是最具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的,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越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越要強調“立德樹人”,以德為先,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素養。我國的研究生教育要面對國際、國內新的形勢,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將全面提高質量作為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勇于破解難題、不斷深化改革,加快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span>
黨的十八大報告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意義深遠,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和新任務,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學習領會,不斷深刻認識和把握。
二、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務實推進各項事業科學發展
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所分管工作,經認真研究,初步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思路和舉措。
總體工作思路是: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教育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核心,以深入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有機結合為戰略方向,更新觀念,深化改革;以滿足需求為導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對實施“2011計劃”、高??萍脊ぷ?、學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及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分步推進,重點突破,對一些重點工作要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一) “2011計劃”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更加注重協同創新。這不僅為“2011計劃”的實施提供了理論和方向的指引,更是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堅定了高校改革的信心與信念,營造了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
深入實施“2011計劃”首先要學習領會十八大的精神實質,將十八大的新精神、新舉措和新要求不斷融入“2011計劃”的組織實施中,豐富計劃的內涵,增強計劃的時代感。要進一步加大“2011計劃”的宣傳宣講工作,加快高校思想觀念的轉變,增強改革創新精神和主動服務國家需求的意識,著力引導高等學校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斷將協同創新和機制體制改革引向深入。繼續加強與部門和地方的協調與溝通,廣泛匯聚資源,力爭得到社會各界更加廣泛的支持。
完善“2011計劃”的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制度、文化建設、民生和社會管理、生態文明以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等重大需求,制訂“2011計劃”的總體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方向。
要建立形成“2011計劃”的制度體系。組織開展戰略研究,強化認定的標準、程序和要求,制定“2011協同創新中心”暫行管理辦法和專項經費管理辦法,積極探索協同創新績效評價和評估機制。
繼續加強“2011計劃”的組織培育和推動指導。在完成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首批中心的改革和發展。充分發揮首批認定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引領示范作用和先行試點作用,總結有效做法,抓好示范工作。
把科教結合理念貫徹“2011計劃”始終。“2011計劃”不僅僅是一個科研計劃,更是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計劃,要通過實施這一計劃,促進高校形成一批優秀創新團隊,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產出一批具有標志性的創新成果,堅持統籌考慮,堅持三位一體。
要認真做好首批“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的評審認定工作,進一步廣泛聽取意見,完善工作機制和評審辦法,為整個計劃的順利實施開好頭,起好步。
(二)高??萍脊ぷ?/span>
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強大動力,著力深化科技與教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加快轉變高校創新發展方式,進一步提高高??萍紕撔履芰头战洕鐣l展的能力,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實現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全面部署高??萍俭w制改革。貫徹落實十八大和中央6號文件精神,堅決落實各項牽頭任務,深化高??萍俭w制機制改革創新,綜合運用規劃引導、政策推動和項目牽引等手段,實現高校科技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
努力實現科研指導思想從重視成果導向向解決問題導向的轉變。通過評價約束和分配激勵,鼓勵高??萍脊ぷ髡呙嫦驀覒鹇孕枨蠛褪澜缈萍记把?,面向行業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作出實質性貢獻,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努力實現科研評價體系從注重數量擴張向注重質量提升的轉變。形成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改變單純以論文、獲獎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注重原始創新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實效,建立分類評價、開放評價機制。
努力實現科教體制機制從分散封閉向協同開放的轉變。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突破高校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形成廣泛協同的新局面,提升高校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優勢。
建立“教育系統科技工作大會”制度。在年度工作會議部署常規工作的基礎上,初步考慮每4年左右召開一次教育系統的科技工作大會,貫徹落實國家教育、科技工作路線方針,全面系統部署教育系統科技工作改革發展重點任務,并形成制度。
為切實推動高校科技體制改革,當前重點推動的工作是:一是要盡快出臺科研經費管理和規范高等學??蒲行袨榈奈募⒄匍_專門會議對加強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工作進行部署。二是召開“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暨高校科技工作會”,印發《教育部關于推進高校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意見》,對貫徹十八大精神和高??萍俭w制改革任務進行具體部署。三是進一步做好加強學風建設,改進高??萍荚u價等工作。
2.深化高校科研評價改革。以評價機制改革為突破口,把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上來,讓創新力量競相迸發。盡快形成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
要堅持分類評價,對高校中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科學普及等不同類型科技活動同等重視。根據不同類型科技活動特點,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改變重形式、輕效果的單純量化考核評價方式?;A研究以同行評價為主,著重評價成果的科學價值;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開發應根據需求導向,由市場、用戶和專家等相關方評價,著重評價目標完成情況、成果轉化情況、技術成果的突破性和帶動性、對產業發展的實質貢獻等。
要推行開放評價,建立與協同創新相適應的開放評價機制??蒲性u價必須打破小部門、小單位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圍上去評價創新活動價值,引入更大范圍的利益相關方來評價創新活動的價值?;A研究要更多引入國際同行評價,要放在世界科學發展的大環境下去判斷其研究活動的科學價值。應用研究主要由代表產業技術發展方向的企業專家,代表市場需求的用戶評價,避免技術創新目標的學術化傾向。
要通過評價導向和政策手段,將廣大高校學者的興趣和目標聚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上去。充分激發高校專家學者的積極性,有效引導他們把個人學術發展與國家前途命運結合起來,鼓勵他們面向社會開展研究,面向需求進行攻關,面向市場進行轉化,面向企業開展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和貢獻。
3.大力推進科教深度結合。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平探Y合的深度和廣度,對這一地位的鞏固和作用的發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必須堅持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高等教育,以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支撐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形成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新機制。
形成科技、教育部門政策資源合力。落實與科技部兩部合作協議的內容,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支持高校建設科學家工作室并給予配套支持。加大高??萍假Y源向社會和企業開放共享。與中國科協開展廣泛合作,加強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推動高校為科學普及工作做出更大貢獻。
充分發揮高校科教結合獨特優勢。完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發展定位,強化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充分體現高水平科學研究對高質量高等教育的支撐與引領作用。積極爭取國家財政支持,使之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家隊。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布局,加強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培育。繼續實施教育部創新團隊計劃和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培養科教結合的教學科研團隊和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
4.加強高??萍汲晒D化,促進校辦產業科學發展。一是盡快頒發促進校辦產業科學發展的相關文件,適時召開高校校辦產業工作會議,全面部署和推動高校校辦產業發展。根據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的精神,進一步加強領導,為推動高校產學研工作和校辦產業科學發展,切實加強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二是繼續深入實施高校與地方產學研合作計劃——“藍火計劃”,進一步調動高校科技人員參與區域創新和促進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積極性,切實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三是構建全國高校產學研公共服務平臺。開發建設“中國技術供需在線”網站,大力推動高校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
當前,國內外深刻變化的形勢,日益凸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戰略地位,迫切要求其充分發揮對于提高國家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支柱作用。研究生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的集中體現,要進一步堅定信心、服務大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研究生教育改革要以服務需求,提高質量作為主線,并貫穿改革的每個環節與過程。提高質量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主動滿足社會需求。沒有滿足需求的內在驅動,研究生教育就不可能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就不可能有堅定的改革方向、就不可能有全面的人才評價標準。要以分類推進培養模式改革、統籌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為著力點,更加突出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加突出科教結合,更加突出對外開放。做到實現四個轉變:一是研究生教育發展方式從注重規模發展轉變為注重質量提升;二是培養類型結構從以學術學位為主轉變為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三是培養模式從注重知識學習轉變為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并重;四是人才質量評價方式從注重在學培養質量轉變為在學培養質量與畢業后的職業發展質量并重。
改革舉措上,主要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綜合進行設計。宏觀層面上建立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調節機制,健全質量保證和投入機制,提升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水平;中觀層面上分類改革培養模式,建立更加突出社會責任感以及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加突出科教結合的培養機制;微觀層面上把學生和導師作為提高質量的根本,充分調動研究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導師的質量與責任意識。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總體部署,全面啟動研究生教育改革。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召開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發布《關于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從動員部署、組織保障、重點推動、督促檢查等方面,全面推進研究生教育各項改革,并向管理部門、培養單位等做好改革政策解讀工作,加強調研指導。做好組織試點和經驗交流工作。
2.加強質量監督體系建設。一是加強體系建設,研究制訂強化學位授予單位內部質量保證、教育行政部門監管、第三方參與監督的具體要求和工作措施。二是加強在職研究生規范管理和學位標準制定。對工商管理碩士(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的(EMBA)招生、培養工作,以及授予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博士學位工作進行專項檢查,完善有關信息系統建設。制定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三是加強質量文化建設,會同有關部門繼續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四是建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信息平臺”和“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數據中心”建設,推進“中國教育文憑認證工作體系”建設。
3.開展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一是做好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制定下發《關于推進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意見》,面向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加強部門協調,加大政策支持,推進校企對接,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工程博士研究生培養新模式。二是實施臨床醫學“5+3”培養模式等試點建設項目。制定下發《關于開展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按照“5年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建立起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有機銜接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三是啟動專業學位教學案例庫建設,選擇和委托5個左右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建設專業學位教學案例庫,推動以案例等實踐教學為中心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四是研究并推動教育碩士、法律碩士、軍事碩士等一批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的緊密銜接。推動新聞、電影等高端人才的專業化培養模式改革。
4.繼續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對學校新一輪“985工程”建設執行情況和改革方案實施情況進行調研,加強對學校的指導。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有關司局共同研究“211工程”四期建設思路,做好頂層設計。進一步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制定實施“校所聯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支持計劃”。通過“2011計劃”的實施,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
同時,為推動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滿足需要、適應需求,進一步完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系建設,在建立適應需求的自主調節機制,形成現有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機制,以及加強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四)教育信息化工作
按照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的已有部署,強化落實、強化應用、務求實效;圍繞教育信息化重點工作,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加強督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深化改革,努力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全力推進“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和“寬帶網絡校校通”重點項目實施。加大對教學點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硬件設施支持力度,將其作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為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奠定基本物質條件。完成約10萬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網絡條件下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建設,并實現學校網絡寬帶接入。
2.以應用為重點,大力推動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和“人人通”建設。要按照延東同志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核心理念,堅持以應用為導向,從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進行資源及資源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資源廣泛深入應用。加快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完成首批各級各類優秀數字教育資源的公開征集遴選;開通“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面向全國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服務;啟動實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瘧迷圏c;積極推動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促進教育信息化深入普遍應用、促進教學與學習變革。
3.系統部署,全面推進,初步形成“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構架雛形。發布全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總體方案與省級數據中心建設指南;完成中央和省級數據中心建設,初步形成數據采集服務體系;完成教育管理系統門戶集成建設并上線服務;完成學前教育、中小學生學籍(含營養改善計劃)、中職教育學生、學生資助、學生體質健康、教師、中小學校舍、教育機構等12個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
4.深入推動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推動面上工作的全面開展,推動教育信息化廣泛深入應用與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一要推動管理體制創新。將進一步推動地方教育部門健全教育信息化行政領導體制、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二要加強統籌部署與試點引導。召開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會,統籌安排、督促指導各地全面落實教育信息化各項工作;組織各地按融合理念、以應用為導向進行教育信息化試點;加強調研與指導,及時發現好的典型,通過組織召開現場會等形式及時宣傳推廣典型經驗。三要推動工作方式創新。協商有關部門出臺允許學校利用公用經費購買接入寬帶、數字資源及資源服務、信息化設備運維等相關政策。協商將教育信息化工作納入教育督導內容。以政策、督導保障并促進地方工作全面推動。四要推動專家支撐體制創新。組建由教學專家與技術專家共同組成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教育信息化標準管理委員會與專家委員會,完善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從教育教學應用出發指導教育信息化建設。
5.按照“教學引領、應用切入、深度融合、協同創新”的思路,探索建立國家開放大學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全面推進網絡核心課程、網絡學習空間、網絡教學團隊、網絡支持服務、網絡考試測評、網絡教學管理等“六網”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集聚與建設,將優質教育資源集聚并推送到廣大農村、基層、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和服務,促進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