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同學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12月11日,研究生部特邀請北京市五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我校做了題為《了解我們身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講座。研究生部副主任兼研工部副部長熊慧、西城區文化委員會非遺科科長徐曉輝、西城區文化館非遺保護部主任賀艷春以及我校百余名師生共同參加。
活動現場,徐曉輝為大家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以及傳承保護工作狀況,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遺的保護傳承具有其特殊性。作為保護單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建檔,傳承場所的建設維護,以及幫助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都負有責任。他希望同學們都能積極關心和參與非遺保護工作,通過關注非遺網站、微博、博物館形式努力促成多元化的非遺保護保障機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獻出一份力量。
隨后,五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詼諧幽默地講解與惟妙惟肖地表演方式為大家呈現了口技、八卦掌、北京皮影戲、北京內畫鼻煙壺和抖空竹五項絕活展示。口技第三代傳人牛玉亮老師講述了口技的歷史淵源和學藝經歷,并用一段惟妙惟肖的“百鳥爭鳴”把開場氣氛引入極致,讓大家仿佛置身百鳥爭鳴的森林仙境中;北京市武協八卦掌研究會會長高繼武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我國傳統武術八卦掌的分類與派別和練習要領,讓大家在了解歷史同時,也領略了傳統武術的魅力;京派內畫鼻煙壺第四代傳人楊志剛老師運用生動詼諧地語言向大家講解了鼻煙壺的名稱來歷,發展狀況和制作過程;來自北京皮影劇團的陶淑珍老師、北京廣內空竹協會秘書長郝德來老師則在現場為同學們介紹了皮影戲、空竹的歷史發展、制作工藝和表演形式,他們精彩嫻熟的皮影、抖空竹表演讓大家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技藝的高超。表演結束后,五位傳承人均表示非常愿意在年輕人中尤其是高素質的大學生中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特別希望在大學生中選擇傳人。
最后,熊慧對五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校講解和表演絕藝表示感謝。她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高的藝術魅力和欣賞價值,大家往往受傳播局限而認識不足。因此,希望能夠與文化委員會繼續保持密切聯系和長期合作,在學生間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地同學積極加入到關心和保護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中來。
兩小時的講座和表演讓同學們興奮不已,現場掌聲喝彩聲不斷。同學們表示難得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傳承人們精湛的技藝驚嘆不已的同時,也意識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并愿意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附:五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介紹
牛玉亮 口技第三代傳承人。15歲開始學習口技藝術,經過五十多年繼承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曾隨中國藝術團赴亞、非、歐、美等三十多個國家演出,受到國內外一致好評。2011年11月獲“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榮譽稱號。
高繼武 北京市武協八卦掌研究會會長。生于武術世家,7歲隨父高子英至今近60余年。多年來,始終堅持在民間傳授八卦掌,多次在傳統武術比賽活動中獲獎,撰寫并發表數篇武術論文,著書并拍攝教學光盤,為無數學好者提供了良好教材。
楊志剛 京派內畫鼻煙壺第四代傳人。19歲從藝,師從劉守本。1986年與恩師合作創作的大型內畫水晶燈《長安燈會》,榮獲中國輕工部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2010年6月,獲西城區文委頒發的“京派內畫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證書。2011年獲北京市文化局頒發的“京派內畫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陶淑珍 在北京皮影劇團從藝三十三年,現在是劇團主要演出和制作人員,曾隨團出訪美國、西班牙等十余個國家。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精品展,《福祿壽三星》被日本大阪民俗學博物館收藏。
郝德來 北京廣內空竹協會秘書長,北京抖空竹第四代傳人。2007年開始練習空竹,2009年師從于李連元(抖空竹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曾參加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演出。2010年首屆中國廣內杯大空竹比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