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整合資源,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突出學校辦學特色,2008年以來,學校進行了兩次大的院系和學科調整,將原有的15個院(系、部)調整為9個學院、1個教學部,這是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藝術與傳媒學院是2008年12月由原傳播與藝術學院、數字內容學院和數字藝術制作中心組建成立的。藝術與傳媒學院積極響應學校的決定,積極配合學校學科及院系布局調整,為學校轉型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隨著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的推進,學院感覺到,由于學科與專業布局比較分散,資源配置不集中,學院的學科特色和優勢不明顯,如果再不下大力氣進行改革,將錯失發展良機。近期,學院仔細分析了學科專業發展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多方著手,努力做好學科專業建設的 “減法”與“加法”,學院將7個本科專業整合為5個專業,進一步強化特色,學科專業整合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一、喜中有憂 學科專業建設進入“深水區”
藝術與傳媒學院覆蓋文學、藝術兩大學科門類,剛成立的時候有9個本科專業,前幾年調整并停招了2個,至2012年還有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藝術設計、產品設計、廣告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7個本科專業與方向。下設新聞學系、廣告學系、藝術設計系、數字媒體系和藝術傳媒實踐中心等教學、教輔機構。學院現有教職工98人,其中專任教師75人。教
近年來,藝傳學院隨著學校的發展也在不斷進步, 學院新聞學專業為“北京市特色專業”,廣告學專業為“北京市品牌專業”,藝術傳媒實踐中心為“北京市實驗示范中心”。學院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是學校重點建設學科,招收經濟新聞、品牌傳播、影視產業、廣告經營4個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新聞傳播領域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學生參賽獲獎人數很多,市級精品教材建設、特色專業建設、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富有特色的成果,科研上也取得不小的進步。雖然取得了以上的成績,但學院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辦學層次有待提高,只有新聞傳播學碩士點,藝術學沒有碩士點。因為辦學起點、培養體系、資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學院的學科建設、本科教學效果、科學研究等工作沒有進入學校的前列。學院原來的學科建設屬于自然分散狀態,科研成果各顯神通,沒有辦法形成凝聚力,需要以學院名義申報學科或科研材料總有些勉強。由于資源配置需要照顧方方面面,教師所希望的工作室遲遲不能建立起來。學生對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等方面有許多合理要求,因為資源配置等問題也難以滿足。個別專業的辦學成效雖然在學院處于前列位置,但與專業性的兄弟院校(如傳媒大學)相比,優勢或特長不明顯。
近年來,學校大力加強學科建設,依據《北京工商大學學科發展藍圖》,學校重點發展以商科和食品學科為特色的傳統優勢學科,拓展工商融合的新興學科,關注并加快發展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應用性學科。學院是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的具體執行者,在學校學科專業發展戰略的框架內,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把學院的學科專業做大做強,辦出特色,增強競爭力是擺在藝傳學院面前一個重大問題。不改革,學院還將按照老樣子四平八穩地運行,一段時間再回過頭來看,學院的學科專業與國內兄弟院校同行相比差距將會越來越大。我們原有的條件先天不足,要想減少差距,或有所突破,必須采取超常規的趕超發展戰略,在學科專業定位上以特色取勝,這就要集中優勢資源,首先在個別領域取得進展。學科專業發展戰略的調整勢在必行,不該革就沒有出路,要改革就會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的調整,就要改變原有習慣,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改革進入了“深水區”。
二、忍痛割愛 改革從“減法”入手
學院依據《北京工商大學學科發展藍圖》,深入思考自己的學科專業在學校中的地位,學院逐漸認識到,學科專業點不是多多益善,多而不強,反而分散力量,成為累贅。要想把學科專業做大做強,唯有收縮戰線,從“減法”入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下決心在學科方向和專業數量上縮減,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
(一)學科發展定位于3大方向
經過系統的研討,學院慎重確定依托學校學科定位,做強做優學院的學科專業,重點發展經濟新聞、服務設計和品牌傳播3個特色方向。其中經濟新聞方向主要研究經濟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內容、規律、制度、效果、渠道、技術等,提升經濟信息傳播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設計方向主要研究服務規劃、產品設計、視覺傳達和環境設計以提升服務的易用性、滿意度、忠誠度和效率,通過傳遞服務的人員向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為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接受者創造共同的價值;品牌傳播方向主要研究品牌傳播中的要素與傳播模式,與學校的食品和商科發展定位協調一致(如流通環境的品牌推廣、食品品牌傳播、化妝品品牌傳播等)。
(二)收縮本科專業 整合教學資源
學院決定重新組建本科教學機構,包括4個系5個本科專業7個教學單位,分別是新聞系(含新聞專業、中文教研室)、廣告系、設計系(含產品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數字媒體系以及實驗中心等。教學機構重新組建之后,學院兩大門類的學科互為依托、相互支撐。
按照學校本科教學綜合改革的要求,各專業制定新的培養方案、設置新的課程體系及相應的教學大綱。
三、精心準備 讓“減法”減得順暢
多年來學院形成的學科專業方向,要想把它剪掉,的確困難重重,但是學院領導班子把學科專業調整作為學院發展重大機遇,反復研究、精心準備,統一思想,多方著手,穩步推進。
學院還邀請譚向勇校長來學院座談、為全院老師講話。譚校長從中國高校的發展歷史談到高校擴招后所面臨的挑戰,提出學科建設是大學最重要的工作。學校目前主打食品、商科兩大特色的學科建設思路已經形成共識,學校未來的學科建設,是讓人、財、物及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以提高辦學質量和學校的知名度。在專業調整方面,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突出特色和優勢。老師們都要有自己的團隊歸屬,要明確自己在團隊的位置和任務,以團隊的力量來搞科研。譚校長對于教學方面也提出了原則性要求,教師必須上好課,做到能講兩門課,講好一門課,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
在學院的學科藍圖規劃過程中,得到了謝志華副校長及研究生部領導的指導。謝副校長十分重視學科建設的落實問題,對學科建設的目標、檔次、團隊構成、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他還與學院的學科帶頭人、專業負責人、學術骨干等一起,共同研討學院3大特色方向的內涵與發展問題。
院學術委員會在確立學科方向方面,起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并且以學術委員會的名義,安排學科方向帶頭人在全院大會上宣講,解釋說明本學科方向的研究范圍、前景,與學院現有資源的整合等問題。學院多次召開學生座談會,隨機抽取學生參會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為教學資源的配置提供了直接依據。
在學校領導指導和院班子的推動下,學院上下達成共識:只有共謀發展,學科建設才能進步,只有定位清晰,人才培養才有競爭力。面對學科定位和專業轉型等等一系列困難,沒有一位老師退縮不前,全體老師認真參與、協調配合,順利完成了學科定位和專業整合的階段性工作。
為平穩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減少不必要的波動,學院努力做好教師和學生工作。學院決定,專業教師不進行大的流動,所有老師自由選擇愿意從事的學科方向,并進行書面登記,歸入3大團隊。如果教師個人情況有變化,可以在不同團隊之間適當地流動。在尊重個人意愿的前提下,部分教師可根據專業特點作適當調整。為了平穩過渡,院班子與所有流動的教師談話,解決思想顧慮及未來工作安排問題。經民主測評和學院班子研究,各系及專業負責人重新聘任。本科專業重新組建之后,原專業的教學工作,由原專業人員繼續承擔。
四、做好未來的“加法” 任重道遠
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學科定位與專業整合這個“減法”已經順利完成了階段性的工作。接下來,學院的工作重點是做好學科專業建設的“加法”,即如何做大做強的問題,如何強化特色,提高競爭力。學院已經明確在3大學科方向上做強做大,藝術碩士點必須實現零的突破、新聞傳播學的建設要向重點學科邁進。教師個人的教學與科研道路上要盡量保持一條線,大部分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需要繼續做深做透,少部分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還存在微調的問題。教學和科研資源的整合還需要加大力度,原計劃為學生準備的研修室要加速完成,為教師建立工作室的計劃要加快實施。原專業的在校生還有3屆,需要細心做好存續的培養工作。各專業本科教學綜合改革的步伐必須落實到位,以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以上是藝傳學院一段時間以來在學科專業建設上所做的工作,我們深深知道,“加減法”看起來不難,真做起來還是要啃一些“硬骨頭”才行,我們深信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師生員工的努力下,學院的學科專業的“加減法”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為學校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任重道遠,藝傳學院會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