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4月8日第6版發表文章《改革“活水”為課堂注入活力》,報道了北京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理論”等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改革“活水”為課堂注入活力
畫面優美的音樂PPT在播放,有的學生在安靜地欣賞,有的學生在抓緊時間跟老師交流……每周四下午的課間休息,北京師范大學教七樓401都是這樣輕松愉悅;就連課堂上,老師和同學也積極地互動。很少有人能想到,這是一堂思想政治課:優美的音樂是熊曉琳老師為學生準備的“課間甜點”,既讓學生得到了放松,也能給學生各種啟迪。
思想政治課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北京師范大學的課堂教學改革已初見成效。
教學方法改革創設學生鐘情的課堂
提起思想政治課,不少人便會聯想到板正的概念和略顯平淡的課堂。但是,在北師大,說起思想政治課以及授課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熊曉琳,學生們立刻來了精神——在他們看來,熊曉琳這個名字就“約等于”有趣的思想政治課。許多高年級同學在給大一新生選課的建議中總是不忘囑咐他們:“盯住熊曉琳,學好思政課!”
熊曉琳有怎樣的妙招,讓學生如此鐘情于她的課堂?“我做的所有工作其實都服務于一個目標,那就是培養學生。”熊曉琳如是說,這也是她21年來做教師的基本信條。
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她制作了各種畫面優美的音樂PPT在課間播放:《世界名校之旅》用于鼓勵學生進一步深造;《年邁父母的話》提醒學生要理解和體諒父母,對父母心存感激;《成長的一角》告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應該如何去面對……多媒體技術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豐富了教學手段,不僅給予學生各種啟迪,也使熊曉琳的課更加有聲有色、豐富精彩。
熊老師還收集了大量的歌曲,通過從《北方吹來十月的風》到《走進新時代》,幾十首歌曲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再現出來,非常生動,富有感染力。講授“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這段歷史的時候,她使用了《北方吹來十月的風》這首歌曲,通過聽歌講授背景,讓同學們了解了那個時代;《工友歌》讓學生體會了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農友歌》讓學生回顧了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春天的故事》讓同學們感受到了迎面吹來的改革春風。
教學方法改革讓思政課變精品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為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感染力和實效性,在信息化條件下構建了“課堂講授、實踐教學、網絡課堂”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為了鼓勵老師們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學院專門設立了院級教學改革項目,通過立項的方式給老師一定的支持。
學院要求每一位老師一個學期至少聽一堂同事的課,鼓勵年輕教師多觀摩老教師的課,學習老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技能;老教師聽年輕教師的課,幫助年輕教師成長。每一門課程定期集體備課,有針對性地探討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具體問題。
2010年起,北京師范大學作為全國范圍內7個綜合試點院校之一,開展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試點工作,承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兩門課的試點工作,都采取專家團隊、專題授課的方式。課程突出“新”和“活”,也就是新問題、新觀點和活理論。
兩門課的教學團隊共有19位教師,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各個領域的資深學者。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學科背景和研究專長,分別承擔了一至兩講教學任務。由于教師對每一個題目都有專門的研究,既在內容上突出了重點,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特長,突出課程的研究性和前沿性,保證課程的品質。
課程結束時,老師們通過問卷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了調查,針對兩門課程的調查顯示,對課程講授方式表示喜歡的同學達到93.33%。
漢語文化學院李姣的說法非常具有代表性:“這種新授課形式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的一道奪目風景,而經過革新之后的政治課也變得愈加精品,愈受青睞。”
目前,這種方法已經成為常規的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改革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取得的成績只是北京師范大學教學改革成果的一個縮影。
基于對“課程是教學諸關鍵要素的載體”和“課程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培養方案的具體體現”的認識,北京師范大學在教學建設和改革中,重點加強了對課程的建設和改革,以校級教學建設與改革項目為牽引,本科教學建設與改革不斷深化。2006年以來,學校直接投入本科教學建設與改革的經費約4億元,生均每年6000余元。
北京師范大學在校級教學建設和改革項目管理中非常重視加強專家意見的反饋和多形式的培訓交流,實施過程管理,不僅注重教學建設與改革的成效,更注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尤其注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青年教師能力發展系列項目是北京師范大學近幾年重點規劃的項目,該類項目包括青年教師能力發展項目、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獲獎資助項目、多媒體教學軟件大賽獲獎資助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與新教師培訓與教師資格認定制度、新教師助教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學生評教制度,以及精品課程培訓支持計劃、教學研討會議支持計劃、講座教授基金助教項目等,共同構成了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完備體系,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文學院主講“文藝美學與大眾文化專題”的陳雪虎教授,先后主持了校級教改項目中的自由申請項目和課程學習考核評價方式改革項目,課程教學效果明顯提升。學生在“你認為教師教學突出的優點是什么”中這樣說:“強烈的個人風格——課前讀書,課上討論,課后讀書報告、參與討論,期末做presentation(課堂展示)、交論文,然后不考試,我有種置身于美國校園里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