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8日、10日,致知學堂第十五講、十六講、第十七講在良鄉主校區開講。我校體育與藝術教學部劉兆,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田甜,學校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張宏宇,分別以《走進中國民族器樂》《中醫教你準確讀懂你的體質類型》《親密關系與大學生心理成長》為題進行講座。
6月6日,劉兆以民樂團的合奏為開場,帶領在座同學感受中國民樂的魅力。他從民族器樂的定義講起,談到我國有600多種民族樂器,遠超歐美國家的民族樂器數量,并介紹了中國四大類民族樂器的分類:吹管樂器、打擊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
在講解不同樂器時,劉兆采用“講解+現場演奏”相結合的模式,給在座同學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在講解彈撥樂器時,他著重講解了琴、瑟、箏等樂器歷史與形態。校民樂團吳靜琨表演了古箏獨奏《臨安遺恨》,使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周末戰國時的箏的美妙;王婧淳用揚琴獨奏《林沖夜奔》,用極為豐富的表現力體現了揚琴的音量宏大,音色剛柔并濟的特點。潘得彰表演了二胡獨奏《洪湖人民的心愿》,表現了憂郁、悲涼的音樂色彩。劉兆介紹了打擊樂器的種類,其中包括金屬類、竹木類、皮革類、石頭類。具有聲音洪亮、音色鮮明、節奏感強的特點,非常適合于表現節日和歡慶等場面,用于秧歌、龍船、花鼓、腰鼓、獅舞等民間活動,也可以表現戰斗的激烈場面。楊小卓、陳瞳巍、蔡奕琳、周朗軒的打擊樂小合奏《龍騰虎躍》為同學們展現了鏗鏘有力的鼓聲所帶來的力量。
本次致知學堂以劉兆指揮,我校民樂團合奏的《花好月圓》作結,劉兆以豐富的音頻資料與現場演奏相結合的形式為同學們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
6月8日,田甜以《中醫教你準確讀懂你的體質類型》為題開講。她從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飲水習慣以及胖瘦體型為例,引出了不同體質的類型,并分別講述了不同體質類型的特點以及在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
她分別介紹了氣虛質中氣的作用,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血虛,介紹陽虛質體型特征以及腫大、發白的舌象和易患疾病。她表示,溫陽的蔬菜如韭菜可以抗抑郁,在治療抑郁癥時也會從陽虛的角度考慮治療,而生冷的事物會損傷陽氣;在介紹陰虛質中,她提出了“熱怒燥”的具體表現,如面色偏紅,體型偏瘦、火氣大、皮膚干燥等,并提出宜食用滋陰潛陽的食物,忌辛辣芳香燥烈之品。同時,她以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來介紹氣郁質,在表現癥狀上田甜用三個字“悶、漲、痛”來概括,并提出“不通則痛”的醫療常識。在講到血瘀質時,她表示,血液流動不通暢會導致面色晦暗、長斑、出現腫塊、出血等問題。此體質的人會出現健忘、失眠、急躁等癥狀。
“百病皆生于氣”氣為萬病之源。田甜在介紹體質類型時,不僅結合實際案例為同學們深度解析,還在飲食、作息、藥物等方面為同學們提供各種調養方法,方便同學們將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同學們能夠準確地識別自己體質類型,指導同學們合理養生保健。
6月10日,張宏宇以《親密關系與大學生心理成長》為題開講,他從親密關系中的現象、親密關系中的模式與類型、親密關系獨特模式的形成、親密關系與成長四個方面,為大家講解親密關系與心理成長。
張宏宇列舉了親人、戀人、朋友這幾種常見的親密關系,并表示高質量的人際關系是人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更好地應對困境和危機,高質量的關系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安全網。張宏宇提到,青少年的發展任務有,親密對抗孤獨,依戀對抗獨立以及分離個體化。
談到親密關系中的現象,張宏宇播放了動畫短片《包寶寶》,通過影片中父母與孩子溫馨又有沖突的關系,引出親密關系中的苦惱與困境。談到親密關系中的模式,張宏宇表示,我們與他人的交往模式和關系模式中都滲透著我們生命早期的關系模式。內化的關系工作模型是我們與我們的養育者之間的相處模式的潛在延續。這些模式持續而隱含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張宏宇副教授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套關系問卷,問卷將人們對親密關系的態度分為安全型、占據型、疏離型、恐懼型,幫助同學們更直觀地了解自己對親密關系的態度。
提到親密關系模式如何形成。張宏宇介紹了恒河猴實驗,實驗體現了親情關系中,孩子成長環境中的親密關系將直接影響未來與下一代親密關系的基本規律。張宏宇深入介紹了“依戀”這種起到保護作用的關系。
張宏宇向同學們推薦了與親密關系相關的電影《喜福會》,并表示期待同學們都能獲得關系的滋養,也期待同學們能去滋養身邊的人,溫暖他人,眼中有光,心中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