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平,男,1969年7月出生于山東省,我校食品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精細化工、香料化學、風味化學等,主要講授《香料學》、《香精概論》、《高等有機化學》等課程。2013年鄭福平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參與的科研項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科研要以產業化應用為導向”
食品的香味可以說是食品的靈魂,而我國作為最早使用香料為食品增香提味的國家之一,在現代香料香精工業的發展中卻遠遠的落后了,很多高檔香料不得不從國外進口,價格奇高。鄭福平的研究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他認為,“科研是為了尋找實際問題背后的規律,為了促進產業的進步,科研最終的目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1994年至今,鄭福平在孫寶國院士的團隊里一做就是20年,他負責和參與了大大小小幾十個項目,共合成了200多種含硫香料,商業化了幾十種。“我能見過的最貴的香料,當年大概30多萬一公斤,我們到現在為止都還是依賴進口,鄭老師知道后就安排他的學生一直在做,現在做出的樣品已經可以跟市面上買到的做對比了,”食品學院教師陳海濤這樣評價鄭福平的研究,“他一直在做一些國家急需要而且由于只能依賴進口,造成成本很高的原料。”現在,鄭福平更是直接負責跟山東扳倒井酒廠的合作,研究白酒的釀造風味,提高優質酒的出酒率。
“科研一定要以產業化應用為導向,”鄭福平說,“論文都是理論研究,但它們的來源不是坐在實驗室里想出來的,是生產實踐里面的一些問題。做科研就是要跟產業去交流,解決產業化中的實際工程問題,從解決工程問題中,找出理論問題來。因為有些工程問題解決不了,是我們內在機理沒搞清楚,你搞清機理了,問題就解決了。”
鄭福平花了大量的時間與企業去交流,他加入了很多的產業協會,經常參加這些協會組織的會議。用他同事張玉玉老師的話說就是,“鄭老師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出差開會的路上”。
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鄭福平科研成果豐碩,他主持完成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項、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1項;作為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完成科研項目7項,其中包括“八五”科技攻關項目2項、“九五”科技攻關子課題1項、中國輕工總會“八五”科技攻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計劃重點項目1項;科研成果“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研制”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科研成果“重要香原料2-甲基3-巰基-呋喃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的研制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其它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9項。他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北京市級人選,2013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培養年輕人要嚴格,但不是粗暴去拒絕”
從1991年考入北京輕工業學院化工系,鄭福平已經在自己的領域兢兢業業的干了20多年了,他說:“干了這么些年多少有點經驗教訓,我現在就想把自己的這些經驗傳授給這些年輕人,教訓也告訴他們,幫助他們成長,這也算是對這個行業做出一些貢獻了。”
化學是一門實驗的學科,實驗過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十個人可能會做出十種不同的結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偷懶不得、馬虎不得、隨意不得。正是基于此,鄭老師在培養年輕人的時候秉持的原則是“嚴格要求,但不粗暴拒絕”,他會有自己非常高的標準,但對于不達標的,他不會粗暴拒絕,破壞年輕人的研究熱情,他會去耐心引導,“讓他們在錯誤中不斷獲得提高”。
“鄭老師會注意到我實驗設計、實驗過程中一些很小的細節問題,他都會給我指出來,讓我不斷修改,幫助我進步。”鄭福平老師研三的學生張騰說。
剛進實驗室的徐曉輝告訴記者:“我有一次總結文獻,鄭老師讓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見,讓我收獲頗豐。”
“我寫一個項目申報書或者支撐材料,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寫的已經很好了,但是給了鄭老師之后,他都能指出一些我忽視的小細節,比如錯別字、儀器型號方面,真的特別感謝他。”青年教師張玉玉說。
“我之所以要求嚴格,是因為我們這個研究面向工程應用,結果必須要準確,必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鄭老師這樣對記者說,“而這需要研究者切實地在實驗室里面,踏踏實實地去做工作。”
這種務實的態度,鄭老師更多的通過以身示范的方式傳達給了他的學生。在采訪的過程中,不止一個人告訴記者,他曾經看到鄭老師很晚了還在實驗室里工作。鄭老師家的孩子今年才兩個月大,但很多時候,因為要去開學術會議,他不能去照顧。對于學生們做出來的實驗結果鄭老師也會反復核實,做合成的時候,學生做出來的東西,他都會親自再做一遍,看看是不是那個產物,有沒有達到那么高的產率,對于分析出來的數據,他也會仔細的核對,通過數據檢驗結論的準確度。每當購買了新儀器的時候,只要是鄭老師沒接觸過的,他都會盡量和學生們一起去接受培訓……
“鄭老師對科研的那種謹慎、認真、精益求精的態度對我影響非常大,”鄭福平老師研三的學生劉南南說,“看到自己導師都在這么賣力的工作著,我哪里還敢懈怠啊。”
“實驗室管理花費我最多精力”
作為食品學院的副院長,鄭福平從2012年開始分管科研和實驗室管理。他告訴記者:“實驗室管理是一個非常日?;墓ぷ?,而越是日常的工作也就越花費精力。”
食品學院作為我校的科研型學院,科研任務繁重,實驗室工作量很大。這對實驗室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實驗室管理工作包括兩方面,一個是確保實驗室安全穩定運行,另一個是化學廢液的集中報廢處理工作。因為化學實驗要使用大量的化學藥品,而這些藥品中有很多易燃、易爆、劇毒的,稍不注意就會釀成安全事故,而如果把這些藥品的廢液倒入下水道就會造成污染。為此,鄭福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規范實驗室操作和管理。
原來實驗室管理流程是各系實驗員管理本系實驗室,哪一個系出了問題要找實驗員,實驗員再找老師,這樣會耽誤很多時間。鄭福平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他明確了安全員上墻公示制度,并把這些安全員的名字釘在每個實驗室的門旁墻上,把責任落實到人,規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因為實驗室真正的使用者是學生,鄭福平想了很多方式去培訓學生的實驗室操作。比如,食品學院與理學院合作,開設培訓課程《危險化學品管理與實驗室安全》,教授學生常用的化學試劑怎么買、怎么儲存,用完怎么報廢,出了危險怎么處置等等。他還提出來跟保衛處合作,從去年開始組織模擬消防訓練,讓學生們親自使用滅火器去滅火。“這樣實驗室安全管理就規范多了,學生知道出了事情該怎么辦。知道化學藥品怎么用。用了有哪些危險,怎么防范。”鄭福平說。
除此之外,為了能及時發現各種隱患,鄭福平無論節假日還是工作日,他每周都會有兩三次,從一層開始,一個實驗室一個實驗室的巡視一圈,檢查是否有操作不規范的地方。
“實驗室管理必須要保證日常工作的到位,不然就會有隱患,”鄭福平說,“既然我承擔了這份工作,就會力爭把它做到最好。”
由于鄭福平老師的工作非常忙碌,記者的采訪持續了三天才結束。他要給本科生上課,要指導研究生論文,要聯系企業,要參加各種會議……但他對此甘之如飴,他說他做科研只是想給社會做一些貢獻,他說他培養年輕人是為了給這個行業增加更多可靠的新鮮血液,他說他相信我國的香精香料工業會在未來有一個整體的提高。期待著鄭福平教授,以及所有像他一樣的研究者讓中國“風味”飄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