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清,2002年畢業于北京工商大學新聞學專業,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繼續深造,獲得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2002年至2009年,任《計算機世界》記者、副主編。2010年1月至 2012年11月,任鳳凰新媒體科技頻道主編,期間創建了鳳凰網科技頻道,并使其成為門戶網站科技頻道前三名。2012年12月至今,任網易公司科技中心主編,負責科技中心的全面工作。
楊霞清曾榮獲搜狐網“2005年中國IT新聞獎最受歡迎記者獎”和“最佳深度報道獎”;2008年獲得全國MBA新銳100之“優秀女性新銳”獎、“2008年哈佛《商業評論》案例大賽”中科院賽區團隊季軍;中國產業報協會“中國產業新聞獎二等獎”;所帶領的鳳凰網科技頻道獲得鳳凰新媒體2011年“最具創新精神獎”提名。
難忘的實習——助事業成功起航
2002年從北京工商大學畢業之后,楊霞清順利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為她事業的揚帆起航邁出堅實的一步。
楊霞清談到第一份工作的求職經歷時說:“很偶然,在大四上半學期的人才招聘會上,我投了一份簡歷給《計算機世界》。當時并不抱什么希望,之后經過了筆試、面試等,記得面試時有很多北大清華的博士碩士,我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本科生之一,最后成為了兩名留下來的人選之一。我在2002年1月4日正式到《計算機世界》實習,4月份簽了三方協議,并順利獲得了北京戶口。”這段極其順利的求職經歷,讓今天的我們不禁心生羨慕之情,但是接下來的一段話,卻道出了這份順利背后付出的長期努力。
楊霞清說,她當初的成績并不算拔尖,勝在早在大二、大三的時候就有目的利用假期的時間進行專業實習,積累實踐經驗,并且通過自己的能力發表作品。她說:“首先,我選擇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習。開始是在《北京教育報》實習,采寫學校新聞或者知名人士到高校演講的文章。之后經師兄師姐介紹到《中華工商時報》實習,了解報紙的運作流程等。到大三暑假時,我希望能了解南方媒體的運作狀態,就去了《深圳商報》實習。大四開學回到北京后,我到了《中國經營報》實習。這樣我既了解了南派新聞的特點,也了解北派的媒體。當時的《中國經營報》是國內頂尖的經濟管理類報紙,有機會去那里實習,不論能否留下來,這段實習經歷對我未來的求職都是非常有用的。”
認清自己的現狀,設計適合自己的實習路,無論干什么,永遠都是有目標有計劃地做事。頭腦清楚,規劃適宜,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沖擊更高的勝利。這或許就是楊霞清成功的秘鑰之一。
而遇到問題時以不逃避、不放棄的戰士姿態激流勇進、迎難而上,用熱情和努力打開希望之門,大概是楊霞清成功的另一個密鑰:“另一方面,我選擇主動聯系心儀的實習單位?!渡钲谏虉蟆穼嵙暀C會的獲得比較有意思:我想去那里實習,但是不認識人,就到圖書館找到報紙,找到總機,通過總機打聽經濟新聞部的電話。那時還沒有手機,我就到宿舍樓下的電話亭打電話。打了好幾次,終于有一次打通了深圳經濟新聞部丁主任的電話,丁主任挺和善的,說你來吧。就是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電話,我暑假就到了深圳,租房子開始實習。記得當時《深圳商報》經濟部的實習生有10人,我跟著帶我的老師,跑深圳的各個區采寫各類新聞?!吨袊洜I報》的實習,也是主動打了多次電話,剛開始是秘書接的,等了好幾天都沒有回信。后來我直接給副總編打了電話,副主編當時就說你抽個時間過來吧。我想應該是他感覺到了我迫切希望去實習的意愿吧。”楊霞清笑著回憶這些“有趣”的實習機會的獲得過程。
鳳凰網——掀開事業嶄新的篇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楊霞清在順利進入媒體行業后,留給她的是更加廣闊的天空,當然還有更加艱巨的挑戰!因為機遇和困苦從來都是同生并存的,只有克服艱險把握機遇,才能不斷蛻變。沒錯,真正工作后,她認為最有意義的是2010年從紙媒轉型為互聯網新媒體的那段創業經歷。
2010年,平面媒體因受到互聯網的沖擊不斷下滑,楊霞清希望轉型到互聯網媒體去。說起那段轉型過程,她心存感恩。當時到鳳凰網面試,總編和她聊了40分鐘后,就決定把鳳凰網科技交給她來組建。“之前我和總編并不認識,我自己也沒有任何互聯網媒體的經驗,連‘碎片’是什么都不知道,當時的鳳凰網科技是一張白紙。選擇一個沒有任何互聯網媒體經驗的人來組建一個新頻道,很有魄力。我內心非常感謝王總編給了我這個轉型的機會。”
到鳳凰網后,楊霞清是科技頻道的第一人。其時的鳳凰網也遠沒有今日的影響力,很多人認可鳳凰網的時政新聞報道,但鳳凰網在科技、汽車等報道領域尚未建立影響力。一方面要努力快速學習互聯網媒體運營的規律,另一方面要快速搭建一支新的團隊,并要在短時間內在業界打出影響力。這種壓力之下,只有鳳凰才可以涅磐重生,也只有真正的勇者才能在壓力下迸發無限的激情和智慧,走出一條注定不平凡的道路。這是一個以弱勝強的故事,一個有關熱情和拼搏的故事。
楊霞清回憶說:“那是2010年3月,我到鳳凰網2個多月,鳳凰網科技頻道剛剛上線一周,科技報道團隊剛剛組建??萍紭I界規格最高的‘2010年IT領袖峰會’在深圳舉行,五大門戶的科技頻道都派出了強大的團隊到前方報道。但是因為我們的科技報道團隊剛剛組建,所以雖然是次科技界的盛會,但是我們的前期報道專題仍然是由財經頻道的同事搭建的,前方報道團隊也是以財經為主力。到了3月28日晚上,總編給我發短信,問我這個是科技的盛會,為什么專題用的是財經的鏈接?我說因為科技剛剛上線,前期都是財經的同事在跟進,所以用的是財經的專題。他回短信說,這個會議對財經來說不算什么,但對剛剛上線的科技頻道來說,是推出品牌的重大報道機會,也是你們和四大門戶比拼的機會,你們就甘愿放棄了么?
聽到這里,我頓時就后悔了:類似這樣規模的大會,一年也就兩個,丟掉了這次科技品牌作戰的機會,也就得再等半年了。我當機立斷,給總編回短信說,我們連夜趕做專題。當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大會第二天正式開始,而之前專題的準備還是空白。我就連夜聯系科技部的編輯,就我們三個入職剛到2周的編輯,連夜把專題趕出來了,第二天繼續在單位堅持做直播和更新專題,就憑著那股一定得打贏這場仗的信心,整整一天一夜堅守著。那次報道我們靠著財經的外援,獨家采訪到了深圳市長等嘉賓,采訪嘉賓的數量和質量完勝對手,以5人的科技團隊和對手近20人的團隊對抗,取得了報道的勝利。”
類似的“以弱勝強”報道戰,在2010年楊霞清的團隊身上不斷的上演,背后的種種艱辛可想而知。“2010年,整個團隊都沒怎么看到白天,早上來的時候天是黑的,晚上回去的時候天也是黑的。那一年我經常是晚上11、12點才回家。”這份成功格外的貴重,而且來之不易。“不管什么樣的條件,一定得贏!”這句話蘊含的是楊霞清絕處逢生的信念和永不言棄的執著,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這就是楊師姐留給我們的啟示!
回憶母校、展望未來
楊霞清當初因為覺得記者這個職業可以接觸新事物,從而走上學新聞的路。后來又聽得一位同學說“他為新聞而生”,深受觸動,從此對新聞工作的熱情成為她工作的動力。在大學期間,她嘗試獨立思考,每周都買的《南方周末》帶給她前所未有的思想沖擊,懷疑精神在她心中扎根。在母校的四年,是她青春燃燒的地方,是她搏擊長空的起始點,是她生命中無法丈量的精彩時光。
楊霞清對母校心懷感激,對學弟學妹們也同樣很關心。楊師姐表示在畢業后的工作中,技能是其次的,幫助最大的最有用的,是擁有一顆積極主動的好奇心,一份勤奮努力肯吃苦的態度,還有一種不服輸的拼搏精神。
因此,基于這三點,她給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弟學妹們一些忠告和建議,在挑選實習生和新人的過程中,她認為以下三點是受到公司歡迎的重要因素:勤奮:不管聰明或不聰明,勤奮都是必選項,勤奮能吃苦,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主動:主動學習,主動去承擔工作,主動去溝通,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永遠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有永不停滯的革新精神。
楊霞清的微信簽名和QQ的簽名都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她說她想表達的是只有足夠的努力、足夠的優秀,成功才會青睞你。所以“要先好好修煉自己。”這是師姐對學弟學妹們的寄語和期望,她相信我們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