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聯合發出通知,在北京高校廣大黨員、干部和教師中開展向李小凡同志學習的活動。
李小凡,男,1954年10月14日出生,197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漢語專業方言學帶頭人。曾先后擔任中文系團委書記、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職務,2012年病倒在工作崗位,2015年7月病逝,享年60歲。李小凡同志入黨40年、從教32年,把一生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他愛崗敬業,對教書育人始終滿懷熱情,秉持“課比天大”的理念,常年超額承擔教學任務,堅持教學育人在現場,30多年風雨無阻開展方言田野調查,罹患癌癥后仍堅持守在教學科研一線。他師德高尚,始終心系學生成長,親力親為,一絲不茍的教育指導學生,樹立了“滿心關懷、慈愛如父”的師德形象,深受學生愛戴。他潛心科研,甘于寂寞,30多年專注漢語方言學基礎研究,為我國漢語方言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淡泊名利,嚴于律己,從不提任何要求,從不謀取任何私利,一心一意為師生辦實事,用平凡的人生詮釋了黨員干部“三嚴三實”的光輝形象。
李小凡同志的先進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優秀人民教師和優秀黨員干部的責任情懷,他是高校師德楷模、“四有”好老師的典范,是用生命踐行“三嚴三實”的好黨員、好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追授李小凡同志為“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并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和教師向李小凡同志學習。
現將李小凡同志先進事跡材料進行轉載,供大家學習。
踐行“嚴、實”精神的好老師、好黨員、好干部
——李小凡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李小凡,1954年10月14日出生于蘇州,
一位優秀老師的高潔品性
李小凡1979年考入中國語言文學系,1983年留校任教。方言學研究對于維護我國地域文化的豐富性、語言多樣性甚至國家戰略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正是李小凡畢生所致力的方向,而這也是語言研究中最基礎性的方向,是屬于比較冷的行當。板凳要坐十年冷,李小凡真的做到了。30多年來,他扎扎實實、只問耕耘,在漢語方言語法、語音、層次等研究中進行深入探究,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出版了學術著作和教材。其中,他耗費十年主持編著的《現代漢語專題教程》、《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兩部教材成為國內教學與研究的標桿。李小凡的研究成果也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他曾先后任韓國國立順天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澳門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兼系主任。在他的帶領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方言學研究與教學不但保持了其在國內領先地位,還拓展出方言語法學、方言地理學等新的研究領域,使方言學研究在學術領域保持了勃勃向上的生命力。
在他的學術人生中,他特別重視教學與對學生的培養。其中之一就是帶好方言實習調查這門課。方言研究,離不開田野調查。為了確保方言的“純正”,調查大多選在偏遠地區進行,條件十分艱苦。為了培養方言研究人才,每個暑期李小凡都要帶領漢語專業的學生,遠赴這些方言區,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方言調查”,年年如此,堅持了近30年。他不僅在專業上指導學生,還要操心經費籌措、當地發音員篩選、團隊的行程和食宿安排等具體事宜,直到所有人員都安全返校才能松一口氣。2011年暑假,李小凡帶隊赴廣東實習調查,因暴雨而改簽的車次已無座位,57歲的他擠在逼仄的硬座車廂過道中,有學生給他讓座,他堅持只坐在自己的行李箱上,顛簸20余小時。這樣的情景在過去交通不太發達的歲月更是家常便飯。年復一年,從一個青年教師到
為強化研究生學術能力的訓練,從2001年起,李小凡在中文系漢語專業發起組織每周一次的方言學沙龍,由漢語方言學研究生輪流作報告,然后進行集體討論。為了辦好這個沙龍,使沙龍不流于形式,李小凡需要提前閱讀報告人所讀文獻,認真批閱每一篇報告,任務十分繁重,他卻樂此不疲。十多年來,李小凡始終堅持舉辦這一只有付出而毫無個人報酬的“義務勞動”。即使在2006年,他赴澳門大學講學并兼任澳大中文系主任期間,也沒讓方言沙龍停過一次,而是設法通過網上討論,繼續為學生提出詳盡而到位的意見。這種課堂之外的付出,他堅持親力親為、一絲不茍,增進了師生學術研究的交流。
32年的任教經歷,他始終堅守“課比天大”、“學生比天大”的承諾,為學生上好課,帶學生們做好研究。他生病后,系里希望他休假以便調養身體,但他放不下教研工作,主動要求仍留在一線。他說:“課比天大。”每次三個小時的課,他依然堅持滿滿當當上完,中間僅休息十分鐘;學生答辯前夕,他依然沒忘了發信提醒“答辯需要注意的六件事”。2014年4月,李小凡被確診為低分化腺癌,整個胃部都被切除。手術后他仍然堅持評閱學生作業,7月初癌癥化療剛剛結束,他顧不得身體的不適感,還在看晚交的學生論文,趕在
確診為癌癥時,李小凡名下有5位博士生,他謝絕了系里
李小凡忠誠于教師的本職和平凡而神圣的職責,恪盡一位教師的職守,熱愛教育,熱愛教學,熱愛學生,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默默奉獻,令人動容。
一位好黨員好干部的“嚴、實”表率
從1983年畢業留校開始,在連續22年的時間里,李小凡身兼過北大中文系的多種行政職務,先后做過中文系團委書記、黨委副書記,后擔任中文系黨委書記達十年,在風云變幻的改革開放大潮中,他帶領中文系應對了市場經濟沖擊、高校學生就業制度的變化、高校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挑戰。作為黨員干部,他以身作則,堅持原則,無私奉獻,不計回報,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望。特別是在歷次風波中,為了將黨的原則妥善地貫徹到工作實際中,他做了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北京大學中文系多年的健康發展和學科建設成就,離不開他的奉獻。他嚴以律己、鞠躬盡瘁,與歷屆領導班子一起確立了“守正創新”的戰略發展方針,平穩推進以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曾擔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的
李小凡身上具有強烈的共產黨人情懷。他對黨的教育事業充滿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甚至在留下的遺言中也主要是對北大中文系學科發展的建言獻策。中文系的同事感慨說:“為了中文系的發展,
系主任陳躍紅說:“
臨終前,李小凡說他“這輩子沒有遺憾”,同事們既感動,也相信這是真的,他捧著一顆透亮的心而來,不帶半粒名利的灰塵而去。
一個平凡好人的偉大故事
“溫良恭儉讓,謙謙君子心。”這是學生們對
李小凡自畢業留校任教32年來,他對教書育人始終滿懷熱情,胸中始終有一團火,無論是做學生服務工作、教學科研工作,還是作為領導帶領院系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無論在什么崗位上,和他共事的老師、學生都會受到他的感染。有的老師說,
在住院期間,
李小凡做人純粹、堅毅,恪守“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學問”的人生準則,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以個人的生命踐行了“做人第一,學問第二”的精神。按照世俗的標準,他也許算不上一位學術大師,但他卻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師,一位踐行“三嚴三實”的共產黨干部,一個純粹的好人。他從嚴從實做人、做事,嚴格要求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從不懈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當之無愧的。應該說,只有具備這種胸懷的人才不會患得患失,才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精彩地生活過。
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