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11月10日刊發了對校長孫寶國院士的采訪,普及食品添加劑知識,并在《新食品周刊》特刊首發孫寶國院士的五言詩《離不開的食品添加劑》。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12年來,中國食品已向“工業化、成品化全面保障型產業”轉變,但很多人對食品添加劑仍然存有根深蒂固的誤解。
11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添加劑專家孫寶國向新京報記者講述了他所了解的食品添加劑,并特別寫作一首五言詩《離不開的食品添加劑》,獨家通過新京報《新食品周刊》12周年特刊對外首發。詩中,他強調“合法添加劑,從未出問題,安全又合理,無須去質疑”。孫寶國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大家用最短的時間對食品添加劑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關于食品科普
作千字五言詩讓公眾了解食品添加劑
新京報:是什么原因,讓你這么多年來一直堅持專注研究食品添加劑?
孫寶國:食品添加劑古今中外都在用,將來也要用。中國是最早發明和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國家之一,但現在我們在品種數量、生產管理、使用規范等方面與主要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造成國產食品在國內外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我們有責任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新京報:這些年來進行研究和科普,有什么印象特別深刻的事?
孫寶國:印象最深刻的是,公眾對食品安全與營養知識的渴望和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普遍存在。
新京報:你怎么會想到要作一首食品添加劑的五言詩?是覺得公眾對食品添加劑太陌生,需要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嗎?
孫寶國:想寫這樣一首科普詩只是最近一個月內的事。公眾很難也不必成為食品添加劑專家,希望這樣一首詩,能使大家用最短的時間對食品添加劑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新京報:很多人一提食品添加劑就色變,為何公眾對它誤解這么深,你認為是哪里出了問題?
孫寶國:一是目前我國食品添加劑公眾科普和風險交流還比較薄弱,對公眾食品安全科普力度低,一些涉及食品添加劑的事件在傳播中被夸大、誤導甚至歪曲,導致公眾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食品添加劑與食品安全的關系,混淆違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劑的概念,進而產生了缺乏科學根據的擔心和恐慌。
二是個別食品生產廠商的不正當商業宣傳加深了公眾的誤解。個別企業把添加了某種食品添加劑與否作為賣點,在食品包裝醒目標注“不含某某食品添加劑”,或者利用廣告、媒體等手段,標榜不含食品添加劑,誤導了公眾的認識。
三是各種各樣的商業欺詐行為使食品添加劑雪上加霜。五常大米加香、上海“染色饅頭”等事件不僅是商業欺詐,也是典型的給食品添加劑抹黑的案例,加深了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負面印象,使得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抵觸越來越深。
關于食品產業
傳統食品必須走現代化道路
新京報:你認為這12年里,人們對食品的觀念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食品企業有什么大突破?
孫寶國: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營養健康需求正發生根本性變化,食品消費觀念已從“溫飽型消費”加速向“營養健康型消費”轉變,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同時,我國食品產業也從“基本供給保障型產業”,向“充分滿足吃得更加方便、更加營養、更加安全和更加健康”的“工業化、成品化全面保障型產業”轉變。
新京報:對國內食品產業,你覺得最迫切需要解決什么障礙?
孫寶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和現代化問題。中國傳統食品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但由于傳統食品生產工藝原始、工業化程度低、標準化程度不高,再加上西方快餐文化的入侵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造成傳統食品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環境。中國傳統食品必須走現代化的道路,才能維持傳統食品的永久生命力。
新京報:那么,國內食品添加劑的產業現狀又如何?
孫寶國:食品添加劑作為食品產業飛速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但基礎研究薄弱。目前我國已批準使用的2300多種食品添加劑中,屬于我國原始創新的品種,除我的詩中提到的歷史悠久的氯化鎂等外,現代的只有甘草素、羅漢果甜苷、甘草抗氧化物和竹葉抗氧化物等極少數幾種。伴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居民飲食方式改變和營養健康意識的增強,促使食品添加劑向天然、高效、安全、復合型發展。
新京報:你對中國食品產業的未來有什么樣的愿景?
孫寶國:食品產業是一個覆蓋面廣、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大產業”。我國食品產業已成為全球第一、國內最大的制造業,是保障國民膳食營養與健康的重要的民生產業。未來食品產業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將會為人們提供更豐富的“方便、美味、可口、實惠、營養、安全、健康、個性化、多樣性”食品。(記者 廖愛玲)
五言詩
離不開的食品添加劑
一直都在用,從來不知道,突然聽人說,嚇了一大跳。
食品添加劑,生活躲不開,正確來理解,莫把它錯怪。
安全先評估,品種需批準,生產要許可,使用有規則。
能不加不加,能少加少加,如果必需加,標準規范它。
不能超范圍,不能超限量,若有誰違抗,可能進牢房。
非法濫添加,殃民禍國家,堅決要打擊,絕不能姑息。
那三聚氰胺,食品不準加,有人非法加,法律制裁他。
聲稱無添加,王婆在賣瓜,到底加沒加,誰來監管它?
合法添加劑,從未出問題,安全又合理,無須去質疑。
椒桂能調味,黃帝就知道,桂皮和花椒,都是香辛料。
桂油花椒油,食品用香料,使用更方便,如今很常見。
桂油主成分,名叫肉桂醛,源于大自然,合成也不難。
天然和合成,結構都相同,安全性一樣,差在心理上。
鹵水點豆腐,營養價值高,吃了兩千年,美食少不了。
學名氯化鎂,加水變鹵水,不但豆腐好,還有豆腐腦。
豆腐雖好吃,鹵水不能喝,要是不知道,想想楊白勞。
嬰幼兒奶粉,營養要強化,加點氯化鎂,為了好娃娃。
當年諸葛亮,七次擒孟獲,將士犧牲多,瀘水難渡過。
英靈要祭奠,得用蠻人頭,豈可殺生人,發明大饅頭。
家里蒸饅頭,餅屋烤面包,復合泡打粉,如今很暢銷。
柑橘要保鮮,打蠟來實現,蠟是被膜劑,隋朝已發現。
祖先好發明,后人未光大,美國人學走,蛇果銷全球。
南宋賣國賊,名字叫秦檜,詭計害岳飛,人民很氣憤。
路邊小吃攤,義憤油炸檜,咬著牙吃掉,從此有油條。
油條很膨松,明礬立頭功,距今八百年,美味世代傳。
金華金火腿,宣威銀火腿,技術很獨到,色好味更好。
為防腐護色,先人費琢磨,用亞硝酸鹽,問題全解決。
本是高技術,當年未保護,馬可波羅游,偷偷學到手。
趁人不注意,傳回意大利,洋人很好奇,生的就去吃。
皮蛋松花蛋,好吃又好看,松花蛋要好,石灰不能少。
調味品雞精,家家都在用,原料是肉雞,也有“I+G”。
可樂能提神,功在咖啡因,可樂變零度,要加蔗糖素。
糖醇口香糖,護齒又無糖,各種冰淇淋,色香味宜人。
外國巧克力,國內難匹敵,差別有技術,也有添加劑。
干紅葡萄酒,營養挺豐富,要想長期存,首先要防腐。
啤酒很暢銷,防腐不可少,加二氧化碳,問題解決了。
酸度調節劑,應用很普遍,汽水蘇打水,饅頭和餅干。
以前食用油,哈味很常見,添加抗氧劑,酸敗不易現。
食品添加劑,一點不可怕,食品要美好,根本少不了。
許可名單中,品種常變化,舊的需淘汰,新的要增加。
中國品種少,問題就來了,人有我沒有,監管很犯愁。
國外好食品,進口不進口?進口不合規,不進沒理由。
食品品質好,添加免不了,國外添加多,咱們添加少。
人加咱不加,競爭不過他,人加咱也加,公平你我他。
最近幾十年,一直在跟跑,如果不努力,落后免不了。
思想先解放,行動緊跟上,安全有保障,國人定無恙。
(注釋:“I+G”為兩種增味劑)
原文鏈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11/10/content_60715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