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7日,2022年秋季學期第八講、第九講致知學堂于線上開講,選課同學均按時聆聽講座。
11月15日,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駱小平教授以“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題,圍繞黨的二十大前我們黨取得的輝煌成績、“三個務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三個方面對黨的二十大報告進行解讀。
駱小平談到,黨取得的輝煌成績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物質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大事件: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駱小平表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脫貧攻堅是底線任務。駱小平表示,我國經濟的發展是迅速的、市場是繁榮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為政以德”,強調和堅持了“執政為民”的崇高境界。駱小平介紹到,在黨百年奮斗歷程之中,尤其是新時代十年的偉大實踐,“三個務必”使我們黨成為了具有最為高遠眼界的政黨。我黨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使自己的全部理論和實踐建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之上。她強調,這“三個務必”使我們黨成為了具有最寬廣胸懷的政黨。新時代,我們牢記“三個務必”,就是要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斗爭精神,把握好我國發展面臨的新的挑戰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以堅如磐石的定力敢戰必勝的信念,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在講座尾聲,駱小平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進行了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對我們準確理解、科學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提供了根本指南。
通過本次講座,駱小平帶領同學們深入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涵。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新時代青年應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11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以“農業強國的糧食安全根基”為題,聚焦糧食安全和農業強國兩個社會問題,從糧食安全如何獲得、如何保障,以及如何實現農業強國等主題展開講述。
胡冰川強調,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胡冰川談到,從糧食產量的角度來說,中國的農業產出的水平和發展水平在世界中處于偏上水平。他表示,人類從游牧走向定居,形成了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更替,定居文明是從小定居文明走向大定居文明。而從鄉村的定居走向城市的定居乃至都市,是人類文明的又一個進步。他強調,農業強國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強國和現代化是一個必要不充分的關系。
胡冰川指出,糧食安全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買得起又能買得到的保障,是維持必要生存的保證,也是一種能夠自由的獲取糧食的權利。圍繞中國糧食安全是如何實現的問題,胡冰川談到,中國當前的農業正在快速轉型,如不斷精進機械化、智慧化的農業技術。以中國和美國的玉米種植密度的對比為例,胡冰川進一步向同學們展示了中國農業的轉型進步。
回顧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大,胡冰川強調,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農業強國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首次將“農業強國”寫進黨代會報告。中國正在努力向農業強國發展,現在的目標是讓更多的青年人才投入到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使農業的科技創新和生產力水平不斷進步、持續發展。
放眼未來,胡冰川表示,要建設農業強國,政府應當繼續堅持加大對農業農村的財政投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同時,農業科技創新需要依靠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在新的發展階段,只有擁有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才能更好建設農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