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20日,致知學堂第十講以線上形式開展,選課同學均按時進入會議聆聽講座。
5月20日,北京市紅十字會應急救護講師蓋暉以《心臟復蘇和AED知識科普》為主題,圍繞心肺復蘇概述、成人心肺復蘇程序、動體外除顫器(AED)這三個方面為主講內容分別展開講解。
蓋暉表示心臟在人體中的作用相當于輸送氧的泵,腦組織對于缺氧最為敏感。她強調,我們應該在黃金四分鐘內,對患者進行爭分奪秒的搶救。她列舉了2006年馬季先生發病時,沒有家屬在家,但保姆并未撥打急救電話而是打給了家屬,家屬到家后才打了急救電話,延誤了救治的寶貴時機這一案例。蓋暉表示,心臟復蘇可以為心搏驟停的患者建立臨時的人工循環,提高生存率。院外的生存鏈分為六個環:啟動應急反應系統、高質量CPR、除顫、高級心肺復蘇、心臟驟停恢復自主循環后治療、康復。蓋暉列舉了北京市第一例由非醫學專業人員在醫院外使用AED挽救生命的成功案例進行說明。
關于成人心肺復蘇操作步驟,蓋暉表示應該確認現場環境安全,做好自我防護,接著來到患者身邊,判斷患者意識和呼吸。同時,她進行了現場操作講解,對“患者”進行輕拍重喚,掃視胸脯判斷“患者”是否還有呼吸,若無反應或不正常呼吸,則為心搏驟停,這時需要對患者進行心臟復蘇體位。之后,要啟動急救反應系統:高聲呼救,尋求幫助;撥打急救電話;快速取來AED,而AED在現場的作用就是對患者進行心率分析。接著對患者進行胸外心臟按壓,要求救護員垂直按壓、手臂伸直、以髖關節為軸;打開患者氣道,先檢查患者口腔是否有異物,打開氣道后對其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她強調了人工呼吸的重點:捏緊鼻翼、包嚴口周、通氣一秒、胸部起伏。蓋暉進行現場操作講解并表示,心肺復蘇成功的標志為恢復自主心跳、自主呼吸。
蓋暉希望在場同學能夠利用課余時間多多掌握急救知識,并向家人朋友進行講解。她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學以致用,利用這項救命技能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勇敢伸出援手,造福社會。